|
關於經濟增長與收入不平等關係的理論描述,最著名的當屬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茨於上世紀50年代提出的“倒U形曲線假説”。該假説認為,在經濟未充分發展階段,收入分配隨同經濟發展而趨於不平等;其後,收入分配無大變化;到達經濟充分發展階段,收入分配將趨於平等。“倒U形曲線假説”還被用於解釋産業發展、區域經濟發展、環境污染等多個領域中的現象。 該假説是通過對英國、德國、美國等國家19世紀中下期以後的收入分配資料進行分析而提出的,但一直存在爭議。接受這一假説甚至將其看成一种經濟規律的人認為,應相信市場經濟自身的調節作用,收入不平等問題應通過經濟發展由市場自己解決。他們反對政府對經濟發展進行過多的干預。質疑或反對這一假説的人則認為,市場機制固有的缺陷使得僅靠市場自身的力量無法解決收入不平等問題,必須依靠國家之手進行調節,收入分配差距從擴大到縮小的拐點並不存在。 那麼,究竟怎麼認識“倒U形曲線假説”呢?從各國發展實踐看,雖然很多國家的情況是符合這一假説的,但“亞洲四小龍”等國家和地區的情況表明,這一曲線並非必然出現;從符合這一假説的國家來看,事實上存在或大或小的外力因素促成拐點的到來,拐點並非自動出現;而且,出現拐點的國家在拐點到來時經濟發展所處的階段和收入不平等的程度並不一致。 對於多數國家來説,在總體收入達到中等水平前,經濟發展中更加注重的是效率,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實屬正常。這個時候如果過分注重縮小收入差距,就可能影響整體收入提高。但當整體收入達到中等水平後,收入差距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産生縮小收入差距的強烈需求和社會壓力,同時也具有了調整收入分配政策所需要的經濟基礎。所以,這個時候許多國家會採取措施縮小收入差距,緩和社會矛盾,並以此為經濟繼續發展提供新的動力。所以,那些符合“倒U形曲線假説”的國家並非經濟發展本身造成了收入分配的“倒U形”,而是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政府主動調整政策促成了“倒U形”的出現。如果沒有人為的主動調整,收入差距就有可能繼續擴大。從這個意義上説,與其説“倒U形曲線假説”是經濟規律,不如説是社會規律。 “亞洲四小龍”等國家和地區由於經濟體量較小,特別是其政府在處理經濟增長與收入不平等方面能夠做到未雨綢繆,因而收入分配曲線沒有出現明顯的“倒U形”。這也反證了政府適當干預的重要性。 由於這一曲線的出現並非經濟規律,坐等拐點到來的思想顯然缺乏理論支撐。即使拐點會自動到來,那麼究竟什麼時候到來呢?實際上,不同國家出現拐點的時段並不一樣。如果一味堅持認為還沒有達到拐點,被動等待,實質上就是放任收入差距繼續擴大。那樣的話,有可能拐點還沒有到來,社會矛盾就已經惡化。 所以,“倒U形曲線”是部分國家的特定歷史現象,並非經濟規律,而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國家干預作用下的結果。正因為如此,期圖靠市場自身的力量來縮小收入差距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依此類推,對於産業發展、區域經濟發展、環境污染等眾多領域中出現的問題,也不能任由市場進行自發調節,而必須主動作為,根據具體情況適時制定相應政策,對市場失靈進行糾偏。這不是對市場機制的破壞,而是用“看得見的手”促進解決“看不見的手”帶來的負面問題,本質上是為了促進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