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被迫瘋狂儲蓄
2013-09-13   作者:葉檀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字號
  葉檀

  國人還在瘋狂儲蓄,世界第一的高儲蓄率,對應着未來預期不明朗的結果。根據央行公布的8月份金融統計數據,到8月份,我國居民儲蓄餘額已連續三個月突破43萬億元,位於歷史高位。
  個人儲蓄在所有儲蓄中佔比上升。由於季末考核時點攬儲,每年3、6、9、12月個人儲蓄數都較高。我們以每年6月個人儲蓄存款為指標看儲蓄率的上升。今年6月,個人儲蓄存款為440904.07億元人民幣,佔總存款1009122.27億元的比重約43.7%;2012年6月,個人儲蓄存款為385247.73億元,佔總存款908693.54億元的42.4%;2011年6月,個人儲蓄存款為336077.73億元,佔總存款803026.61億元的41.9%;2006年6月,儲蓄存款為160251.97億元,佔總存款331330.39億元的48.4%;上溯到2000年,個人儲蓄存款62842.38億元佔總存款117443.25億元的53.5%。事實上,各年比重從45%左右到55%左右,總體上儲蓄存款較高。簡言之,國民愛儲蓄是一以貫之的,毫不動搖的。
  要警惕的是,2002年、2011年兩年,統計口徑有所變化,在《金融機構本外幣信貸收支表》的各項存款一欄中,2002年以後沒有財政存款等區分,一直到2011年後才有單位存款、個人存款的區分。正是在2002年以後,才有金融學家質疑,財政與企業儲蓄佔國民總儲蓄的70%左右,政府與企業財富大增,但國民個人財富並未隨之上升。直到2011年以後,再次出現了個人存款一欄,我們只能參照財政收入佔DGP的比例等相關數據推測,從2002年到2011年,個人存款有可能佔比在40%以下。換句話説,與政府、企業儲蓄的增長率比,居民儲蓄增長並不算快。
  隨後居民存款上升,近兩年個人儲蓄存款增長加快必然導致廣義貨幣上升,今年6月廣義貨幣高達1054403.69億元,其中單位定期存款150519.93億元,為個人儲蓄存款的34.2%,貢獻不算太大。在外匯佔款下降後,正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儲蓄,維持了較高的廣義貨幣水平。
  國民愛儲蓄的原因很多,從房價上升、社會保障不足、人口紅利消失到性別失衡導致男性家庭儲蓄率上升以便競爭兒媳婦等理論不一而足,所有這些理論都説明國民對未來的預期不明朗,因此進行強迫性、競爭性儲蓄以備不時之需。
  強迫性儲蓄並不會因為負利率而下降,在2009年前後實際負利率期間,我國的儲蓄並沒有因此大幅下降,因為幾個月的儲蓄下降而得出的存款大搬家,事後看來都經不住時間的考驗。事實上,按照魏尚進先生的研究,1990年,中國居民的儲蓄率只有16.2%,到2007年已經達到了其可支配收入的30.2%。中國人儲蓄的熱情,超過了最愛儲蓄的日本人。
  瘋狂儲蓄源於未來的不確定,以及稀缺資源價格的大幅上升,和資産品價格的大幅上升。房地産是資産品的典型例證,而稀缺資源則主要是醫療、教育等,根據馮彥明、李翠 《中國居民高儲蓄率根源的實證分析》,影響最大的因素是教育、醫療、住房,這三者支出佔總收入比重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儲蓄率上升6.37%;社會保障水平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儲蓄率下降8.06%個百分點。不可思議的是,基尼系數越大、貧富差距越大,貧富雙方越傾向於儲蓄。基尼系數每變動一個單位,居民儲蓄率隨之變動5.12%。貧困者儲蓄為未來保障,而高收入階層怕露富不敢消費。雖然個人存款總量上升,但增速下降,有可能説明高收入階層不再把儲蓄作為主要渠道。
  高儲蓄率造成的後果就是,或者國內高消費、高投資,或者大量出口,如果出口下行消費起不來,唯一的用途就是進行大量投資,這正是目前我們看到的現象。
  由於未來不確定性難以削弱,高儲蓄率還將持續,我們將見證新一輪投資熱潮,不是政府,就是企業,我們希望為自己負責的民企隨着經濟向好,投資能夠回暖。否則,未來龐大的居民儲蓄一旦落空,後果將比強迫性儲蓄更瘋狂。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個人儲蓄:存銀行還是網上金融? 2013-09-02
個人儲蓄:存銀行還是網上金融? 2013-09-02
央視財經評論文字稿-個人儲蓄:存銀行還是網上金融? 2013-09-02
魁北克儲蓄投資集團上半年投資凈收益率達4.5% 2013-08-26
美元復蘇帶動“換匯熱” 儲蓄投資細掂量 2013-08-14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