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再融資 優先股大有可為
2013-09-10   作者:曹中銘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字號

 
  曹中銘

  隨着掛牌上市公司的增多與再融資門檻的降低,以及監管部門創新地推出了定向增發的舉措,每年上市公司再融資額早已超過IPO的融資額。而在上市公司再融資中,銀行股再融資又常常形成一道道“風景”。這不僅與銀行類上市公司的特殊性有關,更與其每次拋出的融資額有關。
  融資、大舉放貸導致資本充足率降低,然後是再融資、再次瘋狂放貸,資本充足率再次“報警”,新一輪融資啟動,銀行類上市公司已形成如此般的惡性循環。另一方面,從IPO融資到增發、配股、可轉債,只要能採用的方式都不會放過,如果在A股無法融資,就會把目光投向H股市場。銀行股的再融資模式,凸顯出其大肆“圈錢”的本質。
  銀行股鉅額再融資行為,在導致市場利益分配格局發生變化的同時,也常常産生巨大的負面效應。儘管如此,融資作為資本市場的一大基本功能不可被“抹殺”,對於動輒拋出足以嚴重打擊投資者信心的銀行股再融資來説,推出優先股無疑是一大福音。
  相對於增發、配股、發行可轉債等融資方式而言,銀行類上市公司發行優先股融資更具備優勢。其一,銀行股再融資基本上都是“大手筆”,百億元規模以下的融資已經很少見。採用其他方式融資,在上市公司將錢圈走後,市場其實還面臨增發、配股等股份上市後的套現行為。融資規模大,意味着今後解禁股份對市場造成的壓力大,由於優先股不上市流通,既不會從市場中抽血,也不會像限售股解禁一樣造成壓力。
  其二,優先股發行一般不存在風險,畢竟其投資者追求的是固定的股息收益,而其他幾種方式則不一樣。像增發與配股,一旦市場行情不好,其股價就可能擊穿增發價格與配股價格,此時沒有哪個傻子願意“飛蛾撲火”,類似事例在A股市場中不勝枚舉。可轉債也一樣,如果股價低於轉股價格,投資者會選擇用“腳”投票,也預示着上市公司融資失敗。由於銀行股普遍“很差錢”,再融資失敗的後果顯然不言而喻。
  其三,防範利益輸送。為了成功“圈錢”,一些上市公司不惜向再融資參與者實施利益輸送,在選擇時機上進行精準的把握。上市公司錢圈到手了,參與定增者也賺得盆滿缽滿,兩者皆大歡喜,但其如此再融資,卻不乏利益輸送的嫌疑,類似例子同樣不少。只要銀行發行優先股的價格合理,就能對利益輸送行為説“不”。
  其四,每隔幾年,銀行股都會迎來一波融資潮,並且其“胃口”越來越大,也常常導致市場不堪重負。相對而言,只有優先股制度才能更好地滿足銀行股的融資需求,也更適合目前A股市場的現實需要。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