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聯合會日前發布的《2013中國500強企業發展報告》顯示,去年中國最大的5家商業銀行(工農中建交)營業收入佔500強企業收入總額6.2%,利潤佔35.6%。267家製造業企業的營業收入總額佔500強企業收入總額的41.1%,利潤僅佔20.2%。
銀行業是服務性企業,處在經濟産業鏈條的支持環節和從屬地位,即:銀行業的利潤歸根結底來自實體經濟、實體企業創造的利潤,銀行是給創造産品和價值的實體企業及自然人客戶提供服務而獲得利潤的。如果銀行利潤過高,那麼實體企業利潤必然就被“盤剝”得過多,從客戶身上攫取的各種名目收費必然就多如牛毛,將直接影響經濟中最重要因素——實體企業的生産積極性,對於中國經濟整體發展來説絕不是好現象。
銀行利潤畸高、盤剝實體企業成果過多,反過來又會影響銀行自身利潤的持續性,甚至導致信貸資産風險增大。道理很簡單:如果實體經濟的生産積極性受挫,大量企業陷入經營不景氣的困境甚至虧損倒閉,必將造成銀行貸款的損失。銀行和實體企業一旦發生貸款聯姻,就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關係,實體企業不好,銀行也不會好到哪去。
調整銀行業與實體企業之間的利潤分配已是當務之急,出路在於適度遏制銀行業利潤過高的狀況,特別是存貸款利差過大的現象。值得欣喜的是,央行已經放開貸款利率,相信這僅僅是開始,最終實現利率市場化將為期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