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2013年,互聯網金融引起了廣泛關注。從現實存在的狀況來看,目前的互聯網金融包括幾個方面:傳統銀行革命,如網銀、第三方支付;通過互聯網提供資金中介服務,如P2P;互聯網為網絡主體提供多種金融服務,如阿里金融等。然而,我認為這些還算不上是真正意義的互聯網金融。這些方案都是從傳統金融體系出發,將傳統金融業務的內容通過互聯網絡來實現的一種方式,其業務盈利模式與傳統金融體系沒有太大差別,還是希望通過這些金融業務本身來掙錢。 按照我的理解,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金融應該直接匹配金融本質,是一種公共産品,完全實現交易結算和信貸的免費,從而給人們帶來真正意義上的金融自由。 金融的本質是促進交易的完成,大數據時代的互聯網支持數據處理的高效數據積累,提供了高效的手段來實現這個目標。反思一下,從交易的角度看,我們是否還需要一種叫做“貨幣”的東西,沒有“貨幣”,我們的交易是否能夠完成。可能對於網絡上的交易,傳統貨幣已經是多餘。舉一個例子,如果有一天,支付寶突然停止和人民幣等真實貨幣的雙向兌換,會發生什麼?我們發現億萬網購的人群和千萬商家會繼續在淘寶平台上交易,用支付寶結算,然後用支付寶上的餘額購買自己需要的産品。貨幣的基本功能,促進交易和結算的功能同樣實現了。 現在,大家在討論誰能終結美元的霸主地位,我覺得可能不是歐元、日元、人民幣等主權貨幣,更可能是一種有巨大用戶和交易量支持的網絡貨幣,以一種新的産品形態,對包括美元在內的整個傳統貨幣體系實現顛覆。 免費是互聯網産品的典型形態,是互聯網發展的核心動力。成功的互聯網巨頭都是靠免費起家,在特定領域顛覆了收費的模式。百度讓查資料免費,騰訊讓交流免費,360讓網絡安全免費,這些互聯網的經典成功就是靠顛覆傳統商業領域的“對價原則”,給網民派發“免費的午餐”發展起來的,他們通過免費方式發展大量的用戶,降低大眾的交易成本,提高社會福利成本。這種情況類似我們的公共産品。當這個業務成為公共産品後,提供此産品的企業具備強大的地位,可以參與該用戶其他業務的分成。獲得了因提高了社會效率而帶來的回報,從而在另一個層面重新確認了商業的基本倫理“對價原則”。 在金融業務領域也可能複製百度信息獲取、騰訊的信息交流、360網絡安全的模式,通過提供一種互聯網上免費的資金融通工具,降低社會的整體交易成本,造就一種新的産品形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