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號稱天下第一糧倉的上市公司北大荒上周三刊登了自查公告。內容為:其在2012年度審計過程中核實有關企業對控股子公司北大荒鑫亞經貿有限責任公司的欠款,發現黑龍江省雞東縣忠旺糧庫、北大荒青楓亞麻公司等多家企業欠款及鑫亞存貨中的亞麻和煤炭存貨存在重大減值風險,以上各項計提減值準備合計26473萬元。自查公告揭示了上述應收賬款和存貨是如何變成“爛賬”的。以雞東弘霖煤炭經銷有限公司為例,原本需要向鑫亞支付11027萬元的應收賬款,但截至公告之日,雞東弘霖法定代表人已失蹤,該公司已處於停業狀態。儘管鑫亞已向司法機關報案,但收回上述款項希望不大,北大荒已將1.1億應收賬款全部作為壞賬計提。也就是説,這筆所謂的債務實際上全部打了水漂。 筆者之所以稱北大荒成就荒唐之事,是因為該公司近年荒唐事不斷。守着糧倉卻剝離大米生産主業。北大荒米業擁有三江、友誼、迎春、衛星、二九零、八五九、前進7個30萬噸稻米加工園區、28個稻米加工廠,稻米加工産能達到700萬噸。“北大荒”系列品牌大米相繼成為綠色食品、有機食品,並被評為行業唯一標誌性品牌、中國名牌、最具市場競爭力品牌。然而,這些大米生産主業卻被荒唐地剝離出了上市公司。這是為什麼呢?按北大荒股份總經理賀天元的話來説:北大荒米業是上市公司巨大包袱,已到了不得不剝離的地步。 那麼,原本營業收入佔比達60%以上的北大荒米業怎麼會成為大包袱的呢?事情還要從鑫亞經貿嫁接到了上市公司後説起,自那時起,北大荒米業的經營狀況便急轉直下。鑫亞經貿成立於2008年,由北大荒出資5000
萬元設立,次年12月北大荒將持有的鑫亞經貿50%股份轉讓給子公司北大荒米業,2010
年又轉讓了1%的股份,使鑫亞經貿成為北大荒米業的控股子公司。2010年至2012年正是房地産業極具吸引力的時期,鑫亞經貿的成立初衷是為北大荒米業公司提供重要的對外收購、銷售流通平台,但伴隨2011年變身為北大荒房地産資金拆借通道後,情況開始失控。鑫亞經貿自2011年8月3日至2012年1月12日累計向公司以外的五家房地産公司拆借資金9.76億元,包括哈爾濱喬仕地産公司拆借資金5.84億元、哈爾濱中青地産公司拆借資金5000萬元、黑龍江中信偉業地産公司拆借資金1500萬元、北大荒鑫都地産公司拆借資金3.02億元。 這些違規擔保與拆借,使北大荒主業荒廢。2012年,北大荒虧損1.88億元,業績下滑143%。這與大幅計提減值準備有關。北大荒在年報審計中發現,除此前已曝出的5億元房地産拆借資金逾期外,鑫亞公司賬務也出現很大問題:包括部分對外賬款存在壞賬風險,庫存亞麻和煤炭等部分商品存在減值風險,上述各項減值準備合計高達2.65億元。鑫亞經貿的巨大財務漏洞經過一系列債務調整轉化到北大荒米業當中,北大荒米業無奈只得強吞苦果。 北大荒集中於2011年8月3日至2012年1月12日發生的10億元資金拆借,並沒有履行相應的決策程序,也未披露信息。違規拆借暴露之後,上海證券交易所要求北大荒核查並公開譴責北大荒以及公司董事、總經理丁曉楓。從2011年及2012年,公司為北大荒米業提供擔保貸款額分別為38.78億元和34億元。鉅額資金佔用及擔保,給股份公司經營帶來了難以預料的債務違約風險。在這樣的狀況下,為逃避債務及減少虧損。北大荒7月19日發布公告,以6000余萬元價格出售子公司北大荒米業。這遭到了大小股東和投資人的廣泛質疑:出售了北大荒米業,今後北大荒拿什麼來支撐公司業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