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6”,已成為證券史上被銘記的日子。而“8?16事件”——這個被證監會通報定性為“我國資本市場建立以來的首例極端個別事件”,必然引起整個證券期貨行業的反思。風控與合規的底線在哪?創新業務的邊界在哪?行業發展的速度與管理的資金規模控制,都成為業內人士再次審視的課題。 自2012年創新大會到現在,整個證券行業處於高速發展之中,新興業務領域打開了一片藍海,整個行業的活力與潛能得到釋放。 據中國證券業協會統計,2013年上半年,證券行業營業收入785億元,凈利潤245億元,中期行業總資産1.87萬億元,凈資産7172億元,受託管理資金本金總額為3.42萬億元。對比未開展創新業務的2011年,當年證券行業營業收入1360億元,凈利潤394億元,行業總資産1.57萬億元,凈資産6303億元,受託管理資金本金總額為2819億元。可以看出,證券公司的盈利能力與資金管理規模、資本實力都有了顯著提高,這其中,創新業務對於利潤貢獻的佔比越來越高,改善了部分證券公司的利潤來源構成。 但今年以來,不斷爆發的風險事件也讓人們捏了一把汗。3月份,券商資産管理業務成為檢查重點,數家券商集合計劃出現問題,有的是銷售人員承諾保底,有的是資管産品採取了監管層反對的“資金池—資産池”模式,有的是産品違規投資了商業銀行票據。江蘇、上海、甘肅等地證監局為此實施了現場檢查並依法處理。6月底,又發生了某家券商因求做大規模而忽視風險核查,差點被騙10億元。甚至證券公司為關聯股東創設金融産品違法融資的案件也有發生。 直至“8?16事件”,一系列的問題足以讓業界反思,風控不能形同虛設。日前,證監會主席助理張育軍在國盛證券調研時指出,要把風控放在創新發展的首要位置。要使基業長青,證券行業需要排除風險隱患,探索出一套制度明確、可操作性強、高效實用的風險控制體系,才能在創新的路上走穩走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