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媒體報道,河北省國資委日前&&,按照國家化解産能過剩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未來3年河北要削減近1億噸鋼産能。對於這一減産目標如何具體實現,中鋼協負責人認為,國營及大型聯合鋼企將通過調整而在環保方面取得進步,更多中小型民營鋼企將面臨淘汰、合併的命運。 在工信部7月底公布的19個亟待淘汰過剩産能的工業行業中,鋼鐵行業是重點。中鋼協的調研數據則顯示,2012年底,國內鋼鐵實際綜合産能約9.76億噸,而2012年國內鋼鐵消費量為6.7億~6.8億噸,消費需求增長明顯小於産能擴張;同時,相比於淘汰的産能,新建、擴大産能的速度和規模大得多,實際産能不降反增。 淘汰過剩、落後産能是近年來國家宏觀調控的重點,但由於觸動利益巨大,收效並不明顯。以鋼鐵行業為例,近年來去産能成效甚微,與地方政府的GDP政績觀脫不開干系。2008年~2009年,一些一度停産的鋼企在經濟下行周期中紛紛恢復生産,出現了“越虧損、越生産”的怪現象。究其原因,各地政府為保住産值、稅收和就業,以審批和信貸為鋼企提供支持,政策、信貸、價格扭曲導致了嚴重的資源錯配。“力保”之下,國營、大型鋼企在市場淘汰中屢屢有驚無險地過關,民營、小型企業為了生存自保,紛紛擴大生産規模以搶佔市場,由此出現惡性競爭,嚴重破壞了行業生態。 3年減1億噸——河北省放出的“狠話”表明了去産能的決心,但手段和路徑卻值得商榷。産能擴張不能“一窩蜂”,去産能同樣不能“一刀切”,這兩種做法恐怕源於同一種思維模式。政府主導,以兼併重組等方式來淘汰過剩、落後産能,方向是對的,但不應以國企和民企來劃線,而應以技術水平、環保標準和資金流等市場因素來定取捨。在企業競爭能力、生存幾率的判別中,市場始終發揮着基礎作用。即使政府在環保等技術判別中發揮導向作用,但最後實現對落後和過剩産能擠出效應的決定性因素仍然是市場。對於淘汰過剩、落後産能,以市場定取捨是正確路徑,簡單以國營、民營來劃分界線、區別對待,恐怕會演變成一場低效的利益爭奪戰。 在淘汰過剩、落後産能方面,過多的行政干預會增加建立公平規則的困難。面對市場,國企和民企需要在生産技術、營銷水平、管理機制、環保標準等方面競爭,政府需要做的是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做好服務監管,明確環保門檻,管好信貸資金,監測市場動向,及時發布信息。去産能不可能一蹴而就,發揮市場的基礎作用才是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