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發改委8月7日宣布,合生元等6家乳粉企業因違反反壟斷法,限制競爭行為共被罰約6.7億元,成為我國反壟斷史上開出的最大罰單。惠氏、貝因美、明治等3家企業因配合調查、提供重要證據,並積極主動整改被免除處罰(8月7日中國經濟網)。 一個月前,就有報道説發改委對奶粉行業開啟了反壟斷調查。之後,多家奶粉企業宣布降價。然而,“臨時抱佛腳”的降價行為,並沒帶來罰金上的減緩。號稱我國“反壟斷最大罰單”仍然在這個酷暑中如約而至。面對重磅罰單,這裡的多家奶企,無論擁有什麼樣的資本背景,都選擇了履行行政處罰決定,並配合政府積極整改。客觀地説,廣大消費者是能夠在這樣的反壟斷執法中獲得實惠的。 可以肯定,發改委的此番反壟斷調查,是規範奶粉市場的需要。國産奶粉不爭氣,合資和進口奶粉便趁機佔據了大部分市場。國産奶粉的信任危機讓眾多擁有外資背景的奶粉企業坐收漁翁之利。市場的擴大無疑會使得企業傲慢起來,這表現在,涉案公司的做法排除、限制了産品的價格浮動,抬高了奶粉的價格,削弱了品牌産品間的競爭,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破壞了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秩序。而這所有的壟斷利潤,都轉嫁到了消費者身上。因此,打擊奶企的壟斷行為,一方面打擊了這些奶企的壟斷經營行為,另一方面讓市場回歸正常秩序,保護了消費者權益。 對奶企進行反壟斷調查,讓人欣喜,但也有不堪與糾結。因為在國人的心目中,反壟斷總給人忽近忽遠、忽冷忽熱的感覺,關於反壟斷,對誰反、如何反,都充滿着太多的不確定性。這其中的問題還有兩個:一是,這是不是對國産奶粉的另一種保護。對合資及外資奶粉企業進行反壟斷,固然能達到降階之實,但是,打擊外資奶粉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保護國産奶粉。而如果國産奶粉仍然不足以讓人放心,三聚氰胺的陰魂仍然未散,則國産奶粉未必就能爭氣到哪去。 另外一個問題是,反壟斷執法應該是一種常態。奶企有壟斷行為,可以反,那麼,眾多其他領域的壟斷行為,是不是也應該調查一下呢?以壟斷經營為手段對國內消費者進行盤剝的企業,遠遠不只奶粉這一領域。關於“石化雙雄”、關於高速公路、關於電信和寬帶運營商,發改委對它們的反壟斷行為,什麼時候能到來?事實上,只有讓反壟斷法全面着陸,才可能讓廣大民眾享受到更多的實惠。 我們痛快於政府對奶企的反壟斷罰單,欣喜於實實在在的“拍蒼蠅”之舉。但是,公眾更希望政府的反壟斷之舉能夠敢於“打老虎”。反壟斷不是一時之事,不是應景之事,不是權力想反誰的壟斷就去反的性情之事。反壟斷關乎公共利益,所以反壟斷應該是一種態度和立場,公眾希望反壟斷能成為國家相關職能部門時時刻刻都應該持有的態度,是每天都要做的本職工作。只有讓反壟斷具有真正的“熱爐效應”,像部分奶企這樣的“外來的和尚”才不會來中國念壟斷經營的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