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關於房地産調控政策的消息不脛而走,引發越來越多的關注。 先是7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對當前中國經濟形勢和下半年經濟政策的分析中,在房地産市場方面,政治局會議的説法是“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接着8月5日,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系列報告會第四場報告中所作的
《當前經濟形勢和下半年經濟工作》專題報告中指出,堅持房地産調控各項政策。此外,財政部日前向全國人大常委會預算工委通報關於貫徹落實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預算決議和履行政府三項承諾時也&&,將擴大個人住房房産稅改革試點範圍,為全面推進房地産稅改革進一步積累經驗。 不可否認,當前房地産調控陷入了“越調越漲”的怪圈,讓房地産調控政策飽受詬病。新一屆政府換屆後,對房地産調控問題和市場問題少有表態。最新給出的最重要説法也就是政治局會議所強調的
“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而去年對今年一季度及全年提出的要求是
“加強房地産市場調控和住房保障工作”。兩相對比,本次會議未直接提房地産調控,市場因此認為,高層對房地産市場的態度有所放鬆。在筆者看來,這種預期恐怕有點太樂觀。 之所以這麼説,是因為中國的房地産市場稍有放鬆就會大幅反彈,而且它涉及到土地經濟、城鎮化模式、經濟轉型等一系列重大問題。雖然此前行政式的調控引發了很多非議,但如果再走回頭路,此前所做的一切就會前功盡棄。 從今年上半年全國房地産市場走勢看,雖然調控力度很強,但房價仍在頑強上漲,土地出讓更是大幅增加,部分大城市的土地出讓金還創下歷史新高。僅從房貸數據來看,就足以佐證上半年房地産市場的火爆。銀監會近日公布上半年數據顯示,在新增房地産貸款中,房地産開發貸款佔24.55%,同比下降12個百分點;個人購房貸款佔74.17%,同比上升13.1個百分點。房地産開發貸款個人房貸的強勁增長,從側面顯示上半年房地産銷售的強勢回暖。如果對比中國人民銀行的房地産數據,會發現房地産信貸數據仍然強勁。央行數據顯示,6月末,主要金融機構及小型農村金融機構、外資銀行人民幣房地産貸款餘額13.56萬億元,同比增長18.1%,增速比上季度末高1.7個百分點。從增量來看,今年上半年,房地産貸款增加1.3萬億元,同比多增7326億元。去年上半年,房地産貸款僅增長5653億元。如果再結合土地出讓金數據,就更能看到房地産的強勁勢頭了。國土資源部的最新數據顯示,上半年內地房地産用地供應量創近年來同期最高,其中住房用地供應同比增長36.9%,而上半年全國賣地收入達到1.7萬億元人民幣,增幅達77.3%。國土資源部日前已發出警告,部分地區的還債壓力加大,需進一步防範土地融資過度帶來土地管理和債務風險。試問,這樣的市場,能輕易放鬆嗎? 更為要命的是,房地産的支柱産業定位隱藏着危機。中國社科院教授余永定指出,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作為只有5000美元平均收入的國家,不應該把這麼多資源用於房地産投資,不應該讓房地産業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産業。在考察了世界上很多國家的城市之後,他認為中國的房地産市場發展超出了所有國家。日本的中等城市跟中國的一個縣都沒法相比,中國在房地産上走得太過,房地産投資在總投資中的比重太高,佔GDP的比重也太高。對於中國爭建摩天大樓的問題,余永定直呼“瘋了”。另外,根據新華社的資料,中國每戶住房擁有率已經超過了100%,這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相比較而言,香港每戶住房擁有中數是47平方米,香港的人均收入是兩三萬美元,但中國是五六千美元,中國的經濟適用房的面積是90平方米。總而言之,中國房地産領域存在嚴重的資源錯配,如果任其發展,有可能會毀了中國的經濟。 在房地産政策上,現時強調最多的是建設長效機制,比如建立房産稅,讓短期的行政管制向長期的制度調節過渡。不過,諸如房産稅這種長期制度建設並非朝夕之功,而且,中國的房産稅徵收還需要厘清以下三個關鍵點:第一,房産稅不能作為財政收入來源,而是用於改善和維持當地城市環境或社區環境的專項稅種。第二,社區規劃決定了預算總額,預算總額決定了房産稅的稅率,而整個社區規劃,是以上一年的財政收支情況為參照來制定的,量入為出,不會出現財政赤字,更不會有寅吃卯糧,下屆政府為上屆政府買單的情況。第三,社區的區域委員會雖然有房産稅的徵稅權,但必須以民主監督為基礎,不能為所欲為。 總之,改革房地産稅收制度不是一件易事,在沒有厘清這些問題前,在這些制度能夠良性運轉前,短期的行政管制基本不會放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