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銀行圈內的熱詞顯然是“電商”。近一週內,不但民生銀行幾個股東另起爐灶做起了民生電商,連央行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也罕見地單辟章節分析了互聯網金融行業。種種跡象顯示,互聯網與銀行這兩個行業正在加速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競爭,相互改變。 是什麼推動了這種改變?是互聯網對整個經濟運行模式的重構推動這一切的改變。正因為此,馬雲才敢於牛氣沖天地對馬蔚華説:“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無他,只是因為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來説,可以一日無銀行,但不可一日無網絡。 這對於習慣了單向提供服務的銀行,是顛覆性的改變。因為利率市場化與否,只是游戲規則的變更,但對客戶主導權的易手,卻是對生存空間實實在在的擠壓。試想一下,有哪個行業能夠在被他人扼住咽喉的情況下依然無虞呢? 事實上,過往十年商業銀行電子化網絡化的更新速度之快,並不比互聯網企業的商業模式更迭慢。只不過,在互聯網已經從單向傳播的門戶時代步入互動的社交時代之後,商業銀行的創新腳步才明顯慢了下來。 其中關鍵在於,隨着虛擬世界的成型,各種線下傳統的服務被改造成了應用模塊。而網絡的可怕之處,就在於它能夠將原本被時間和空間完全割裂開的各項應用,以組合拼圖的方式重構之後提供給客戶。用更時髦的話來説,網絡成了平台,銀行成了應用。這是電商對銀行最致命的衝擊。 網絡世界重構了資金必須流經銀行的傳統圖景。我們可以看到,近年來不僅第三方支付在蠶食銀行的基本功能,其他各種金融産品也在不斷削弱銀行的市場地位。大家所爭的第一制高點,並非資金運用模式的創新,而正是資金是否從我這裡經過。更為顛覆的理念則是,貨幣的發行甚至也可以繞開中央銀行,由網絡自生自滅。 但幸運的是,銀行面對的現實並沒有如此殘酷。在當下中國,銀行依然是整個社會金融體系的中堅。互聯網雖然發展迅速,但虛擬世界並沒有完全取代現實世界——我們幾乎每個人都擁有銀行賬戶,但未必每個人都擁有網絡賬號。互聯網既然可以挾用戶而與銀行競爭,銀行為什麼不能借網絡而將競爭的主導權重新奪回呢? 民生電商的嘗試,是這種理念付諸實踐的鮮活案例。實際上,早在民生電商試水之前,也有其他銀行做過類似嘗試。可惜的是,由於種種條件的局限,迄今尚未有足以抗衡電商挑戰的成功案例浮現。更多情況下,電商與銀行反而成了好夥伴,井水不犯河水的平衡一直在巧妙維持着。 融合産生競爭,競爭加速融合。誰勝誰負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彼此都在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