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調整:新的“增長點”
2013-08-06   作者:楊亮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字號
  上半年我國GDP增速同比增長7.6%,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但長期累積的結構性矛盾,仍亟待破解——製造業孤軍深入而環境保護落伍、生産性投資膨脹而民生服務欠賬多、大量農民工進城而城市化滯後、出口依存度過大而內需不足。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開會議強調,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着力深化改革,加快調整結構和轉型升級。
  過去,結構調整多是傳統意義上的産能過剩的整合,帶有行政性色彩。企業和地方政府往往認為,結構調整意味着經濟增長下降,因此不願“真刀真槍”地付諸實施。實際上,中國經濟的更高增速與結構調整並不矛盾,並非調結構就一定要降速。實踐説明,我們完全可以通過結構調整,實現更高的經濟增長速度,因為結構調整本身就是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
  當然,調結構也並非單純地壓縮過剩産能,關停了事。以鋼鐵行業為例,不能簡單地以規模大小作為整合標準,而應該以鋼鐵産品的需求和環保作為整合標準。在調結構過程中,還需為過剩産能與落後産能尋求轉移空間與生存空間。比如,將鋼鐵行業中的部分産能向環保行業轉移,進行産業置換。
  既調結構又穩增長,可謂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統籌兼顧,一舉數得。我們不能輕易丟棄這個經濟增長法寶。有觀點將今日産能過剩、經濟結構失衡、債務積累等,完全歸罪於固定資産投資,認為都是以投資驅動經濟惹的禍。其實,固定資産投資不是總量過多的問題,而是投資方向與投資結構出了問題。正是由於建設資金過多地投向了水泥、冶煉、焦炭、造船、汽車等行業,甚至光伏、風電等新興産業也一哄而上,這才出現了部分領域産能過剩或嚴重過剩的局面。與此同時,環境保護、城市基礎設施、城鄉居民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投入嚴重不足,存在巨大歷史欠賬。
  而為了解決上述結構失衡問題,實現國民經濟的填平補齊,都還需要大量增加新的投資來實現。譬如,大量增加環境保護投資,大量增加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大量增加棚戶區改造投資,大量增加城鄉居民醫療、教育、養老等方面投資等。
  7月以來,國務院相繼&&一系列擴內需舉措。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些舉措既着眼於當前,又謀劃長遠,旨在通過“擴內需”來實現“調結構”和“穩增長”——7月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加大對棚戶區改造、節能環保、公共服務業、城市基礎設施和促進消費等方面的投入;7月5日,國辦發布《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指導意見》,其中強調進一步發展消費金融促進消費升級;7月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産業,促進信息消費,拉動國內有效需求,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各國經驗早已證明,把資金投入薄弱的基礎設施方面不僅不會形成過剩産能,而且有利於結構調整。例如鐵路建設方面,據測算,到“十二五”末期,我國鐵路營運里程仍僅有美國目前營運里程的一半。通過鐵路建設能帶動相關站點建設、輔助公路建設,從很大程度上拉動內需。政府只需把握好資金投向並通過改革創新使投資主體和投資機制多元化,就能避免走以往“鐵公基”的老路。
  調結構不可能一蹴而就,當前我國面臨的結構問題還包括:消費率偏低,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還不強;第一産業不穩、第二産業不強、第三産業不足的問題比較突出,現代服務業水平不高;縮小城鄉、區域差距的任務依然繁重。我國經濟運行中暴露出來的矛盾和問題,表明依靠擴大産能驅動經濟增長的動力已經趨於減弱,必須加快經濟轉型,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
  今年以來,服務業發展持續向好,繼續發揮着經濟和就業增長“穩定器”的重要作用,成為結構調整新亮點。上半年,第三産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3%,服務業固定資産投資增速達23.5%,佔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的54.8%。今年上半年,中國新增城鎮就業732萬人,比去年同期增加38萬人,正是得益於服務業就業增長較快。但是,目前我國服務業與同等發展中國家水平差距明顯,養老、教育、醫療等方面尤甚,應該允許更多的民營資本參與辦教育、辦醫療,加快第三産業的結構調整。
  在未來,如何繼續找準切入點,把調整結構與拉動內需、深化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是中國經濟拓展更大發展空間必須面對的問題。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