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乳業重塑公信不能靠別人倒楣
2013-08-06   作者:鄧海建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字號
  恒天然又攤上大事了。8月2日,新西蘭乳業巨頭恒天然公司發布消息稱,該公司一個工廠2012年5月生産的濃縮乳清蛋白粉檢出肉毒桿菌,這些産品有中國進口商涉及。8月4日,國家質檢總局公布了4家進口了可能受到肉毒桿菌污染的新西蘭恒天然公司産品的企業名單,包括娃哈哈、多美滋等品牌。恒天然首席執行官TheoSpierings在8月5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向中國消費者公開致歉,許諾48小時內控制問題。
  這回,恒天然栽在肉毒桿菌上。有兩個背景,值得我們記取:一是早在今年1月,新西蘭初級産業部宣布,恒天然生産的奶粉中曾被檢測出含有微量雙氰氨。同時,新西蘭第一産業部官員1月25日證實,約5%的新西蘭牧場使用含有雙氰胺的化肥培育草場。二是據外媒報道,新西蘭總理約翰?基於8月5日質疑恒天然為何在發現生産線遭污染數個月後才向公眾披露真相。恒天然聲明顯示,該公司3月份就首先發現了乳清蛋白粉産品可能含有肉毒桿菌所屬的梭菌屬微生物。
  這令人想起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的論述,“我們的晚餐並非來自屠宰商、釀酒師和麵包師的恩惠,而是來自他們對自身利益的關切……除了乞丐,沒有人願意以恩賜為生。”這話其實有三層意思:一是告訴我們商人逐利是天性,企業不是福利院;二是商家對質量的關懷,説到底是為了讓渡使用價值以兌現其價值;三是啟示我們必須要以另一種監管秩序,防止基於“利益調節”的市場失衡。
  對照恒天然事件,公眾起碼可以體悟到兩點:一是大企業固然更為可靠一些,但品牌忠誠不等於品牌迷信,因為大牌也有“翻牌”的時候;二是真要關心産品質量,不能太過於指望企業的“道德血液”,更不能誤以為天下真還有可以“免檢”的商品。只要監管闕如或者規則疏漏,大企業一樣會犯大錯誤。恒天然如此,葛蘭素史克也不例外。歷史而言,大到日本車,小到荷蘭電吹風,誰都不是滴水不漏的神仙。
  筆者認為,更值得思考的一個命題是:為什麼恒天然感冒了,中國就要跟着打噴嚏?下面這組數字,足以説明原委:乳業巨頭恒天然控制了新西蘭90%的奶源,而我國是新西蘭乳製品最大的出口市場,我國80%的進口奶粉來自新西蘭。
  據報道,2005年到2008年,我國進口奶粉一直在3萬噸到9萬噸之間徘徊,2009年猛增到24.5萬噸,而2012年,我國進口奶粉60多萬噸。今年上半年我國進口奶粉47萬噸,估計全年會超過70萬噸。短短幾年間,我們進口奶粉數量增長近10倍。且不管體量如此巨大的進口乳粉究竟拿來幹什麼了,公眾最想問的是:在構建安全有序的奶源産業鏈上,我們的乳企做了多少努力?
  一邊奢談乳業安全,一邊卻將源頭安全交到外人手裏——這就是我國乳業必須面對的現實。眼下,重組並購是重要的、打擊縱向壟斷也是重要的,建好自己的奶源基地恐怕更為重要。2011年以來,新西蘭、澳大利亞等世界主要産奶國大幅下調出口中國的原料粉價格,結果,我們的乳企就大幅減少收購國産奶源,我們的乳企不悉心保護並建構自己的奶源基地,最後當然要在短暫的成本投機後淪入受制於人的險境。
  有人説,恒天然出事兒了,這是中國乳業崛起的機會。這誤會,實在有點大了。好比説曼聯搞了個烏龍球,於是中國男足稱霸世界的機會就來了。國內乳業要洗脫三聚氰胺的陰影,不能總等着別人倒楣,自強自立、自尊自愛,公信才能換得最後的市場份額。當然,關於奶粉的事情,還得記住一個最深刻、也是最樸素的道理:任你國産還是進口,對於奶粉品牌的熱愛,永遠比不上我們對自家孩子的熱愛。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雅培奶粉身陷質量門 國內乳業可能借機漲價 2012-03-27
恒天然向中國消費者致歉 2013-08-05
恒天然就肉毒桿菌乳粉開發布會 首席執行官道歉 2013-08-05
恒天然集團首席執行官來華“救火” 質檢總局發消費警示 2013-08-05
恒天然毒菌引爆乳品新危機 2013-08-05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