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産成為中國經濟升級版最大包袱
2013-07-30   作者:一帆  來源:證券日報
分享到:
【字號
  在李克強總理提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之後,房地産市場何去何從一直備受關注,而時下,以房價漲跌為表象的行業走勢與調控政策的博弈越來越嚴峻。
  客觀來説,房地産在特定時期發揮了刺激經濟高速發展之功,但同時,隨着經濟結構調整惰性的累積,房地産綁架銀行體系的風險也在加劇。在經濟下行風險不減的形勢下,一方面政府寄望通過降低投資、淘汰落後産能來提升經濟肌體的健康度;另一方面,又不能因為經濟失速而損失就業等民生訴求,這顯然是個兩難的選擇。有專家尖銳地指出,“政府要想真正的調整經濟結構,就必須去經濟的‘房地産化’,即以房地産市場重大調整作為整個經濟結構調整的切入點”。觀點不錯,可是,在放棄高增長去房地産化的時侯,如何找到能穩定經濟增長和替代房地産業留下的空白呢?
  我們認為,如今房地産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並非能隨着“去房地産化”一併揮之而去。
  一是在分配環節,保障房變味。原本由政府為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提供,涵蓋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賃住房的保障性住房,屢屢被曝光資金挪用,分配不公,申請黑幕。而由於缺少退出機制,一些地方的保障房已經被用來出租,小區內寶馬奔馳豪車隨處可見。
  不過,政府堅持商品房與保障房兩條腿走路,並尤其看重保障房建設。今年3月,財政部公布2013年中國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設目標是基本建成470萬套、新開工630萬套。6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今後五年再改造城市和國有工礦、林區、墾區的各類棚戶區1000萬戶。同時提出,抓好其他保障房的建設、分配和管理,做好房地産市場調控,促進房地産市場健康發展。依筆者之見,保障房建設的力度不可謂不大,而如何確保建設初衷能夠在各個落實的環節中不打折扣,少打折扣意義更大。
  二是保有環節,稅收徵管難。一直以來,房産稅徵收被認為是管控房價的殺手锏,而住房信息聯網被認為是房産稅徵管的前提。此前,住建部承諾今年6月底“實現500城個人住房信息聯網”,如今已超過最後期限近一個月,儘管輿論不斷,住建部仍遲遲沒有回應。事實上,房地産業之所以能夠曆盡一輪輪調控“九死一生”,公開秘密在於,以目前的地方財政體系,中短期內,甚至相當一段時間內,難以離開土地財政為主要內容的房地産“印鈔機”。
  房地産業糾結了太多的利益關係。當前審計署查出的問題多與地産業相關聯。以北京為例,2010年至2012年間,市國土局應收土地出讓收入1853.2億元,經核實,實際收入1845.2億元,有8億元土地出讓收入沒有及時上繳國庫。對銀行理財産品的審計中發現,抽查的165筆理財中涉及329隻理財産品233億元資金違規投向了房地産開發等禁止領域。
  三是流通環節,各類稅費高。按照最新的二手房交易稅費計算,買賣雙方共涉及契稅、交易服務費、交易印花稅、土地出讓金、個人所得稅等10余種不同名目稅種。以出售一套100平米總價300萬元的普通住宅計,根據房産是否滿5年,買房是否首次購房以及賣方是否家庭唯一住房等不同標準,買賣雙方需要繳納的稅費從4.5萬元-28.8萬元不等,這其中不含經適房需繳納的10%綜合地價款。原本限制投機獲利避免推高房價的高稅收初衷成為了中介機構“陰陽合同”規避稅收的推手,並助長賣家提高房價轉嫁稅費。
  其實,房子生産周期長與不可複製性的特徵是造成供需矛盾的一大因素,因此,筆者建議針對當前的需求端的膨脹,放開二手房流通限制,允許自由交易。這在理論上相當於擴大供給量,反而可以對衝一部分需求,從而平抑房價,降低房産投資投機預期。當然,前提是政府在交易環節上提供便利,在稅收環節上讓利。
  或許,房地産業的問題不只筆者淺見之上述一二三。在中國經濟進入轉型期的今天,對於一個曾經發揮重要作用如今依然有影響力的行業,如何理順其中盤根錯節的利益關係、盤桓往復的信息交錯,實現“去房地産化”的困難程度是可以想見的。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上半年全國房地産供地量創歷史新高 2013-07-29
上半年全國房地産供地量創新高 2013-07-29
北京專項治理房地産中介市場 2013-07-29
以改革促進城鎮化和房地産健康發展 2013-07-29
經濟調整結構必須去"房地産化" 2013-07-29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