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7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今年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的“半年報”,其中最引人關注的國內生産總值(GDP)錄得24800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6%。與以往動輒10%的GDP增幅相比較,已有幅度不小的下降。國務院向全國人大會議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將今年的GDP增長速度確定為7.5%,現在半年過去,雖然仍然站在這個目標之上,但畢竟已經只有一步之遙,而且從分季度來看,第二季度的增幅已經觸及7.5%的年度目標。&&第一季度7.7%的增幅,這兩個季度的經濟運行出現了一種較為明顯的下行趨勢。因此,下半年GDP增速是否能保持在現有水平不繼續下降,充滿了不確定性。 分析經濟運行的狀況,GDP雖是一個重要的指標,但不應該是唯一的指標。在以往GDP高增長的時期,經濟運行實際上積累了不少問題,特別是在內需不足的狀況下,政府為了推動GDP增長,過度依賴投資擴張路徑,導致很多行業出現了産能過剩的問題,並且致使能源過度消耗,環境受到嚴重污染,已經影響到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為了適應投資擴張的要求,貨幣也走上了一條擴張道路,超發嚴重,直接影響到了貨幣價值的穩定。因此,在本屆政府建立以後,加大了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的力度,不再以擴張投資作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引擎,也不再頻繁&&産業刺激政策來維護一些過剩産能。在宏觀調控政策出現變化以後,一些行業的市場開始變得嚴峻,但這本身就是産業結構調整需要經歷的一個過程,因此並沒有動搖經濟運行的根基。 實際上,經濟形勢如果惡化,一個最為嚴重的後果是隨着大批企業無法維持經營而關閉,會增加大量失業人口。但今年上半年,我國的就業市場的狀況還是比較樂觀的,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700多萬人,農民工新增外出打工人數也有444萬。這兩個數據表明,雖然製造業的景氣度在上半年出現了下降,但新增就業崗位還是在增加。自然,就業人口的增加帶來的是職工收入的增長,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物價因素之後的實際增長率為6.5%。讓人安慰的是,由於嚴控了貨幣擴張,克服了通貨膨脹的生成因素,以往那種與GDP高速增長幾乎形影相隨的物價快速上升在上半年裏沒有出現,CPI同比漲幅僅為2.4%,比上年同期回落0.9個百分點,這種狀況在以往是很少見的,它表明GDP的增幅雖然在下降,但隨着調結構、惠民生的深入,經濟運行的成果更多地以居民收入增長、民生幸福指數的提高來體現,而不再是由一個GDP指標來主導一切。 基於這樣的分析,上半年度經濟增長仍在可以接受的合理區間。最近一段時間,隨着GDP增幅的下降,市場上出現了放寬宏觀調控政策的聲音,一些地方政府迫於GDP下降的壓力,也對重啟投資擴張政策産生了期待。市場出現的這種動向,其實是長期以來養成的依賴投資擴張來刺激經濟習慣的反映,而它也正好説明了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的艱難。事實上,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並不是中央政府今年才提出的,但以往之所以未能見效,其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正是因為一遇經濟增速下降,調控就迫於壓力而轉向。因此,儘管經濟增長出現了下行趨勢,但宏觀調控政策仍然必須挺住,不能為了短期需求而匆忙改變調控政策。如果今天再度為GDP增速的一點下降而急着改變調控方向,那麼不僅半年來的努力將付諸東流,而且經濟運行中原來存在的問題將繼續積累下去,給後續的調控增加更多的困難。 當然,這並不是説上半年的經濟運行一點問題也沒有。必須看到,我國內需的不足長期制約着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上半年雖然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率達到45.2%,但在GDP構成中所佔的比重仍低於投資,更落後於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由於國際市場仍然處於低迷之中,對外出口的增幅大幅度下降,對GDP增長也構成了重要的阻力。另外,在投資構成中,房地産投資的同比增幅仍然高達20.3%,比上年同期加快了3.7個百分點,表明房地産調控的壓力有增無減。但是,目前經濟運行中出現的問題並不是現在新冒出來的,而是長期以來經濟結構不均衡所帶來的陣痛,解決這些問題不是往後走,而是必須堅定不移地按照既定目標往前走,加大改革力度。針對目前經濟運行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國務院&&了一系列立足當前、着眼長遠的應對措施,通過市場的創新和改革,經濟發展就能夠獲得新的動力和活力,中國的經濟增長就不會輕易滑入“下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