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科技的飛速發展,令電子産品的應用越來越普及:電視,戶均可能不止一台;手機,人均恐怕不止一部……這些電子産品在豐富、方便人們生活的同時,也製造了大量電子垃圾。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估算,全球每年産生電子垃圾約5000萬噸,回收處理的僅佔大約10%。 電子垃圾的成分極其複雜,具有資源性和環境污染性雙重屬性。一方面,它含有50%以上的金屬,20%以上的塑料及其他有價組分,可以變廢為寶。以手機為例,資料顯示,從每噸舊手機中可提取約250克黃金,而每噸金礦石通常也只能提煉出5克黃金。此外,手機發光二極管中使用的鎵、電池中的鋰、液晶屏使用的銦等,都是極其重要的稀有元素。另一方面,這些電子産品中同時含有重金屬鉛、汞、鎘及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處置不當,不僅會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還會生成新的高風險污染物對環境和健康産生不利影響。 目前,發達國家一般對電子電器産品實行生産者責任延伸制度,要求生産者不僅要對生産過程中産生的污染負責,還要承擔産品廢棄後處置的責任。歐盟對電子垃圾處理要求有大而全的目錄,包括十類電器電子設備,幾乎涵蓋所有電子産品;美國除政府機構提供的回收渠道外,不少生産廠商和零售商還有自己的回收措施,如蘋果公司鼓勵消費者將所有電池和iPod送到遍佈美國的幾百家門店進行回收,如購買新的iPod,也可以用舊産品抵價10%等。 與此同時,一些大公司對電子垃圾的回收再利用技術也不斷升級。像IBM的工廠會採集廢棄計算機、移動電話、游戲機等電子産品中的成品半導體芯片,經特殊處理後用來製造太陽能電池板,不僅減少了工業原料對環境的污染,也為太陽能産業提供了新的原料供應渠道。英國最大的手機回收公司“fonebak”對無法翻新的廢棄手機,會充分利用拆卸後的部件,塑料部分壓碎後製造交通標誌和玩具;鉑、銀、鎳等金屬回收後用來製造廚具、電熨斗、電池等。 儘管回收處理的工藝和技術不斷完善,但資源回收效率低仍是全球普遍面臨的問題。以手機為例,目前全球每年廢棄的手機約4億部,中國佔1/4,而回收率不足1%,再利用率就更低了。鋻於此,一些發達國家在回收利用之餘,將大量電子垃圾出口到發展中國家,以此作為解決電子垃圾的辦法之一,給發展中國家製造了更大的環境難題。 在環境問題受到高度關注的當下,無論輸出電子垃圾還是任由其廢棄,都實不可取。特別是在資源嚴重匱乏的今天,電子垃圾也是“城市礦山”,如何從中“淘金”,實現資源最大限度的循環利用,是非常值得政府和産業界思考的問題。在這一點上,日本秋田縣小坂町靠電子垃圾處理行業保持繁榮的經驗,也許值得借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