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律捍衛信息披露的真實與公正
2013-06-25   作者:張立偉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分享到:
【字號
  中國證監會新聞發言人日前&&,證監會及證券交易所依法對社交媒體信息發布行為進行監督,任何機構和個人利用社交媒體實施內幕交易、操縱市場、證券欺詐等違法違規行為的,證監會將依法予以查處。
  在過去,中國股市坐莊者喜好用傳言或者某種虛假概念影響散戶做多,接莊家的籌碼。但現在市場環境發生了變化,首先是允許融資融券做多或做空,過去散佈利好消息做多的方法已經很難騙到散戶;如果散佈不利消息,在信息不透明的背景下,散戶容易産生恐慌而拋售,被做空者利用。
  渾水公司也給中國一些做空者啟示,即通過合法故意做空獲利。某些投資者通過研究或調查會發現一些上市公司發布的信息存在虛假成分,那麼,在擁有確鑿證據的前提下,通過揭露並做空相關公司獲利也無可厚非,比如中國白酒中塑化劑超標的問題。這種“扒糞”行為有利於資本市場信息披露的透明性和真實性。
  另外一個變化是社交媒體興起,上市公司內部人員、主要股東等也成為社交媒體的參與者,他們或有意無意的傳遞公司內部信息,從而違反“內幕信息在依法披露前,任何知情人不得公開或者洩露該信息”的規定。近期影響比較大的是民生銀行大股東史玉柱通過微博批評中國人壽欲控股民生銀行,這刺激民生銀行股價在後兩個交易日大漲,而他是最大受益者。
  中國資本市場頻繁出現信披不規範的問題,主要在於相關部門在執行規定的時候不夠嚴格,從而讓很多謠言或不恰當的披露沒有受到懲罰,縱容了某些個人打擦邊球的行為,也無法培育信披紀律意識。當然,這不單單只是證券市場的現象,而是中國市場普遍存在的問題。比如此前,中國核心經濟與金融數據頻遭提前洩露,由於長期以來中國資本市場波動與經濟數據之間相關性不太大,尤其是宏觀經濟政策具有單邊性,洩露者並不認為自己違法,市場也默認。但頻繁泄密畢竟損害一個國家的信譽和形象,最終有數位洩露數據者被抓。在發達國家,經濟數據與資本市場相關性很高,提前洩露就會讓內幕消息獲得者獲利,有損市場公平,甚至相關通訊社可以向特定客戶提前幾秒提供信息。因此,這些國家內幕交易是要入刑的。
  現在,中國更應該關注金融市場的傳言,因為我們處於一個調整或下行的階段,製造不利傳言相當於製造恐慌,可能會形成踩踏效應,具有很強的破壞性,干擾正常調控。由於金融具有很高的專業性,普通人難以理解,更容易信以為真,因此,傳言具有很大殺傷力。只有相關部門嚴格執法,對製造和傳播謠言者繩之以法,才能杜絕市場謠言,當然,扼殺謠言最重要的辦法是增加政府與企業的信息透明度。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徹底消除禽流感信息披露的盲區 2013-04-16
公共財政信息披露的意義遠不止反腐 2013-04-02
傅成玉委員:做好信息披露消除市民“化工恐懼” 2013-03-07
信息披露莫要來回“打太極” 2013-02-05
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直通車業務指引 2013-01-28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