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我國經濟增長的下行壓力加大。在國際市場需求萎縮的背景下,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迫切需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使經濟增長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擴大消費需求,一條重要途徑是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一般來説,高收入群體雖然收入高,但邊際消費傾向較低,新增消費支出佔新增收入的比例趨於下降。並且他們在基本消費需求得到滿足以後會轉向奢侈品消費,而奢侈品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比較有限。低收入群體消費願望強烈,但支付能力不足,也無法形成大規模的有效需求。只有中等收入群體既有能力又有願望擴大消費。中等收入群體消費意識和消費能力很強,收入比較穩定,同時消費又較為理性,具有可持續性的特點,是形成社會有效需求的重要力量。因此,如果中等收入群體佔人口比例較高,就比較容易通過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反之,則難度很大。 目前我國中等收入群體佔總人口的比例偏低。有研究表明,我國中等收入群體比例大致為23%—25%,規模約為3億人。與發達國家同等發展階段相比,我國中等收入群體所佔比例明顯偏低。美國在上世紀70年代初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時,中産家庭比重達到60%以上;日本在上世紀70年代中後期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時,60%的日本人認為自己處於中等收入水平。因此,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盡快轉到主要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的軌道上來,迫切需要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為此,應在以下幾方面努力。 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完善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産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初次分配機制,使各種生産要素公平競爭、公平參與收益分配,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同時引導更多的人通過學習知識和技能提高獲取收入的能力,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保護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強化稅收調節收入的作用。充分發揮稅收、轉移支付手段在收入再分配中的調節作用。健全公共財政體系,完善轉移支付制度,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大稅收調節力度,改革個人所得稅,完善財産稅,推進結構性減稅,減輕中等收入者的稅收負擔。 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有助於增加中低收入群體的社會安全感和對未來的心理預期,同時增加中低收入階層的可支配收入,從而起到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例的作用。應按照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重點,不斷完善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制度;穩步提高保障水平,實行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卡制度。 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政府應努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務的能力和水平,積極穩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制定公開透明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政策,探索建立政府、企業、個人共同參與的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把有穩定勞動關係、在城鎮居住一定年限並按規定參加社會保險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轉為城鎮居民。重點解決舉家遷徙及新生代農民工的落戶問題,促進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市生活,成為中等收入群體的新成員。 促進農民合理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鼓勵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保證農民獲得流轉收益。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改革徵地制度,依法保障農民合法權益,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