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鋪攤子,搶上馬,相較於2010年,地方政府的債務負擔進一步加重。 近日審計署發布的審計報告顯示,2012年有9個省會城市本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率超過100%,最高的達188.95%,如果加上政府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債務率最高的達219.57%。有13個省會城市本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債務的償債率超過20%,最高的達60.15%。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超過半數地方政府指望賣地還錢,在36個地區中,有4個省、17個省會城市承諾以土地出讓收入為償債來源的債務餘額7746.97億元,佔這些地區債務餘額的54.64%。 另據報道,某市市長就4萬億地方債問題給出了擲地有聲的答案,賣地解決。 當前,中國各地方政府的發展模式就是,這邊通過借債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經濟發展,而那邊,則通過賣地取得財政收入作為還債來源。“賣地還債”已經成為常態。 這樣的發展模式,關鍵就是要房價節節攀升,房地産市場“興旺繁榮”,才能推動土地市場持續走熱。大部分地方政府對於土地市場仍抱樂觀預期。 不過,在“國五條”及細則的調控下,房地産市場熱度大減,土地財政也難以為繼。 國家統計局6月9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國房地産開發景氣指數進一步下滑至97.26點,比上月回落0.09點。數據還顯示,今年1-5月份,房地産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11756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3.1%,降幅比1-4月份擴大4.5個百分點。 地方政府應該放棄通過賣地解決債務的希望。不過,如果離開土地財政,地方政府依靠什麼償還債務? 財政部和銀監會此前&&,除財政收入外,中國地方政府擁有固定資産、土地、自然資源等變現資産比較多,可通過變現增強償債能力。有專家建議,地方政府可以出售其所掌握的其他營利性地方國有資産來償債。 有分析顯示,不考慮土地出讓金,地方國有企業資産近20萬億元。僅僅將地方國有企業資産轉讓,就足以清償地方債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