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音樂下載收費不宜過快
2013-06-13   作者:陳方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字號
  6月5日,是傳説中的音樂“免費終結日”。可這一天網友登錄眾多知名音樂網站發現,免費下載音樂依然暢行無阻。“網絡下載音樂收費”再一次上演“狼來了”的劇情,網友這回似乎又被別有用心的炒作消息“坑”了。
  “網上下載音樂收費”的説法其實早有傳聞。2012年11月曾有媒體報道,從2013年開始,幾大知名音樂公司將聯合國內音樂服務網站大範圍推行音樂下載收費,付費用戶將可以下載到媲美CD音質的高品質音樂。今年3月份,音樂人高曉松也在某次公開活動上透露,“7月1日開始,音樂版權將正式走向正版化,網絡音樂下載開始收費。”收費喊話的次數並不少,只是“狼來了”喊的多了,不免給人留下“雷聲大雨點小”的印象。
  音樂人與唱片公司費心創作的果實被網友們無償摘走,音樂人自然不忿,“飯是我做的,肉是我買的,菜是我種的,憑什麼你吃完了不付錢擦擦嘴就走”?在音樂人眼裏,免費下載音樂,是連最起碼的商業法則都沒有遵守。可是在網友眼裏,互聯網是以共享精神而存在的,而音樂網站靠分享他人音樂引來網友、招攬廣告客戶,被收費者應該是音樂網站,憑什麼又向網友伸手?
  實際上,從2001年修正的《著作權法》,到2006年頒佈實施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再到2009年&&的《侵權責任法》,我國對音樂的網絡版權保護,早已築就了法治盾牌。既然有法可依,為何依舊亂象不絕?有評論指出,涉事的主體繁雜是重要原因。音樂製品正版與盜版交織,而音樂網站獲得和複製音樂製品的渠道也很多,版權保護缺乏得力的執法與管理。
  每每談論起音樂版權保護,國外成熟的付費下載模式總被我們津津樂道。根據尼爾森報告的數據,2011年,美國音樂市場總銷售額突破16億美元,創了歷史新高,這其中,數字音樂的銷售額貢獻了12.7億美元,比上一年增長了1億美元。音樂人也不用擔心自己的作品被完全免費共享,點擊排名靠前的歌手還不愁盈利問題。相比國外,國內音樂網站在商業化付費模式架構方面還很不成熟,如何兼顧各方利益也是一個尚未解決好的問題。
  版權保護要重視,商業法則要遵守,互聯網的開放共享精神也不能傷害。種種利益平衡下,廣大音樂愛好者恐怕也必須以新的觀念來審視網絡音樂下載。從保護知識産權的角度講,下載音樂包括下載其他一些作品,走進“收費時代”已是大勢所趨。
  很多年前,我們動輒花費上百元買磁帶和CD,大家都毫無怨言。網絡下載音樂還沒普及,沒人嘗過免費下載音樂的甜頭。而當互聯網風生水起,眾多免費音樂網站也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於是,消費者慢慢習慣了免費。吃慣了免費的午餐,誰還願意再去為音樂自掏腰包呢?
  也因此,儘管輿論不停地在呼籲,“網絡下載音樂收費”也必將成為一種常態,但對於公眾消費習慣的轉變以及對收費的適應,我們也要有一點等待的耐心。而在此過程中,傳統的音樂銷售模式或許也能找到新的發展模式。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網絡音樂版權要告別“免費午餐” 2011-04-20
網絡音樂:要飛揚也要監管 2011-03-31
音樂界權威人士談網絡音樂如何走出低俗 2007-10-26
網絡音樂動畫《我不想説我是雞》承認侵權 2007-04-26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