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GDP高低不是決定通脹水平的主因
2013-06-03   作者:莊健(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  來源:證券日報
分享到:
【字號

  近年來,中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長率持續超過名義GDP增長率,導致M2與GDP的比率節節攀升,2012年末中國已達188%,相當於美國的2倍以上。到今年3月末,中國M2餘額已達103.61萬億元,首次突破百萬億元大關,再次加重了社會對貨幣總量是否超發的廣泛質疑和爭論。如果把M2與GDP的比率視為衡量一國經濟的貨幣化程度,那麼人們擔心的是目前中國經濟的貨幣化率是否過高?中國經濟的高貨幣化是由哪些因素引起的?將帶來那些後果?與此相關的政策含義又有哪些?

  貨幣化率逐年提高是積極正面的現象

  其實,國內外專家、學者對經濟貨幣化的研究由來已久。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有西方經濟學家指出:貨幣化率是衡量一國經濟發展水平與進程的重要指標,廣義貨幣與國民財富的比例會先上升,然後趨於平穩甚至下降。各國大量實證研究發現,以貨幣化和金融深化為特徵的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針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金融抑制現象,中外專家學者建議採取金融改革和深化的政策,解除對金融部門的限制和干預,通過金融部門的擴大和效率的提高促進經濟的發展。可以説,正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許多發展中國家普遍展開的貨幣改革和金融深化,才造就了一大批新興市場國家經濟的快速崛起。
  始於1978年的中國改革開放迅速提高了市場開放程度,人們所需物品從過去的政府配給逐漸轉為通過市場交易獲取,貨幣的交易需求大大提高。伴隨産品供給種類的日益豐富,中國經濟的貨幣化程度飛速發展。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伴隨企業股份制改革的推進和住房商品化的全面實行,中國的企業資産、土地、自然資源、房地産等都被逐步市場化、資本化和貨幣化。所有這些都産生了大量的貨幣需求,導致廣義貨幣量的快速增長。
  因此,從大的趨勢上看,中國經濟貨幣化率的逐年走高是與中國經濟的市場化進程和金融深化的走勢相一致的,是積極的、正面的現象。但人們擔心的是目前中國經濟的貨幣化程度是否過高。應當承認,判斷一國經濟的貨幣化程度是否過高並無國際標準。只是簡單地拿M2/GDP這一比率進行國際對比,可能忽略了各國經濟結構、發展階段和M2所代表含義的諸多差異,導致得出的結論並無多少實際意義。
  如根據世界銀行提供的有關數據來看,發達國家M2/GDP比率普遍偏高一些,如當前世界人均GDP排名前40位的國家,M2/GDP比率的算術平均值為1.35,超過世界算術平均水平82%,從這一點看,該比值的高低與經濟貨幣化水平具有正相關性。但M2/GDP比率似與通脹水平無關。挪威、丹麥、瑞典和美國的M2/GDP比例只有0.56、0.74、0.87、0.87,而德國、奧地利、荷蘭、日本則分別為1.8、1.86、2.32、2.4。後一組比前一組高出1倍還多。德國、奧地利、荷蘭和日本的通脹平均水平是108.4,而挪威、丹麥、瑞典和美國的平均通脹水平是113.4。顯然,M2/GDP比率的高低並非是決定通脹水平的主要因素。

  三大因素致M2/GDP持續走高

  具體分析近年來導致中國M2/GDP比率持續走高的原因,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經濟結構和發展模式偏向工業、投資和信貸。中國工業佔GDP的比重近幾年都超過40%,而大多數發達國家普遍低於20%;中國服務業佔GDP比重不到45%,而發達國家這一比重普遍超過60%。由於工業生産所需的中間投入、中間消耗大,而服務業相應的中間投入、中間消耗小,就導致創造同樣數量的增加值,所需的總産出工業要大於服務業。但M2是相對於總産出而言的,因而工業比重較大的經濟體所需貨幣量要更大。投資相對於消費而言具有累積性,産品和服務的消費是即期完成的,而投資將導致資産的累積和增加,從而需要更多的後續資金支持。高投資的結果是固定資本形成的高比例,從而導致固定資本餘額對於GDP比例的持續上升。儘管各國情況有所差異,但一般而言,當年固定資本形成佔GDP的比例“固定資本/GDP”超過15%以上,會導致固定資本在經濟中的比例上升,從而帶動M2/GDP比率的上升。
  二是儲蓄率偏高。M2中佔比最大的是儲蓄存款,分析高儲蓄的原因有助於理解M2/GDP比率走高的現實。一方面,由於國有企業普遍存在預算軟約束和銀企不分問題,國有企業獲得的大量銀行貸款只有少量進入實體經濟,更多的是用來投入到房地産、信託、轉貸甚至存入銀行,導致企業存款增加。而另一方面,由於投資渠道缺乏和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在綜合考慮了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以後,大部分的居民余錢仍選擇銀行儲蓄。從全社會融資渠道的角度看,目前以銀行貸款為主的間接融資比重仍大大超過以股票和債券為主的直接融資比重,也是導致M2/GDP比率升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是金融機構外幣佔款大量增加。2000年末,金融機構外幣佔款餘額為1.4萬億元,到2012年末即達25.9萬億元,增加了24.4萬億元,相當於2000年末的18倍多。今年以來,由於世界各國競相實施金融量化寬鬆政策,致使國際上的資本嚴重氾濫。鋻於中國經濟的持續較快發展、較高利率水平和人民幣升值預期,國際資本想方設法地以合法的、非法的、公開的、地下的各種方式流入中國大陸,導致中國的外匯儲備大量增加。今年一季度,外匯儲備增加了1570億美元,3月末國家外匯儲備達3.44萬億。為了保護人民幣匯率的相對穩定,央行不得不被動的去收購外匯進行“對衝操作”。由於外匯佔款的數額上漲很快,這種“對衝操作”就導致貨幣發行加快。

  如何應對持續快速的貨幣增長

  儘管M2/GDP比率的上升有其積極、合理的一面,但持續、過快的貨幣增長仍有可能帶來三個方面的隱憂:一是不利於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一方面,過多的資金流入虛擬經濟領域,不利於實體經濟生産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大量的資金沉澱於製造業中間消耗環節和傳統産業,降低了資金使用效率,導致大量産能過剩出現。二是進一步惡化貧富差距。由於貨幣化程度的加深和收入分配體制的扭曲,以財富衡量的貧富差距快速拉大,這顯然不利於社會穩定、和諧社會的構建和包容性增長的實現。三是通脹的壓力。儘管M2/GDP比率的上升並不必然導致通脹的出現,但過多、過快的流動性仍會帶來通脹和資産泡沫的隱憂,對此不得不防。
  就政策含義而言,首先要進一步深化改革,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通過金融、財稅、收入分配、政府職能等一系列改革的推進,釋放經濟增長的潛力,支持服務業發展,促進經濟發展更多地依賴居民消費、科技進步和勞動生産率水平提高等方面來,增強中國經濟增長的包容性和可持續性。其次,在加強宏觀審慎監管的前提下,通過推進包括利率市場化、發展民間金融等一系列改革,促進金融創新、多層次資本市場和間接融資的發展。第三,通過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匯率形成機制、資本賬戶開放等一系列改革,增強人民幣的國際話語權和應對國際資本流動衝擊的能力。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四大舉措可應對M2過快增長 2013-06-03
4月M2同比增長16.1% 流動性管理壓力加大 2013-05-11
4月人民幣貸款增加7929億元 M2同比增16.1% 2013-05-11
美國M2並未完全體現美元發行量與存世量 2013-04-18
M2/GDP高企的直接源頭是信貸高速增長 2013-04-15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