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福生科案所産生的“余震”未了,又一涉嫌IPO造假的企業浮出水面,這便是去年7月份已成功過會、並且號稱“育中國肉牛第一品種,創中國牛肉第一品牌”的秦寶牧業。如果不是去年股市行情低迷監管層不得不暫停IPO,或許秦寶牧業早已在A股市場中
“游蕩”了。
根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秦寶牧業在繁育、飼養、屠宰、加工、銷售等各主要環節業務中,涉嫌全産業鏈造假。比如秦寶牧業2011年所謂的第一、第三大客戶在當地均找不到蹤跡;本屬於農民的3000頭母牛資産,被秦寶牧業大筆一揮“據為己有”;與同一實際控制人控制的公司進行關聯交易,離譜高價賣牛肉的背後是為提升業績闖關IPO;秦寶牧業養牛成本僅為同行業的三分之一,實在令人難以“恭維”;虛增屠宰收入,屠宰業務涉嫌造假等。
因為公司主營業務與牛有關,所以吹起牛來更容易“就地取材”,但正如“火車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一旦“牛皮”被吹破,對於欲躋身資本市場的秦寶牧業來説無疑是“攤上大事”了。如果秦寶牧業涉嫌全産業鏈造假屬實,不啻於再次在資本市場中扔下一顆“深水炸彈”。而全産業鏈造假,表明秦寶牧業為了圖謀上市,實施的是全麵包裝造假的方式闖關,而鼓吹的所謂肉牛與牛肉“第一品牌”,亦將為其貼上造假“第一品牌”的標籤。
從綠大地到勝景山河,再到新大地、萬福生科與海聯訊,以及此次被質疑的秦寶牧業,企業造假上市形成另一條“産業鏈”。為了達到上市目的,企業造假上市現象愈演愈烈,其手段亦越來越瘋狂,“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即使是像綠大地、萬福生科等不符合條件的企業,也要“創造”條件實現上市。
在綠大地案中,上市公司利用其控制的多家公司,採用陰陽合同等方式虛增資産;以虛構銀行回款方式虛增收入;以虛增資産、虛假採購方式將資金流出,再通過其控制公司將資金轉回方式虛增銷售收入,最終達到卑鄙的目的。而在萬福生科案中,從2008年~2010年以及2011年上市當年,萬福生科累計虛增收入7.4億元,虛增利潤1.79億元;而且,證監會調查表明,萬福生科造假手法隱蔽,資金鏈條長,調查發現300多個個人賬戶,調查對象涉及數十個縣鄉鎮,最終獲取的證據材料多達667卷。到了秦寶牧業,造假手法再次“創新”,呈現出全方位、全産業鏈、全麵包裝的方式造假,就算是一根稻草也能包裝為黃金,一隻癩蛤蟆也能“被包裝”為白天鵝。
毫無疑問,所有造假者的動力均來自於利益驅動。即使是像平安證券被處以“史上最嚴厲的處罰”,今後中介機構同樣無法抑製造假者的上市衝動,畢竟背後的利益太龐大、太驚人了。因為成功造假,原綠大地董事長何學葵本不值錢的股權市值超過4億元,其中包括以每股9.16元的高價轉讓雲投集團3000萬股權。同樣是造假上市,即使萬福生科實際控制人龔永福和楊榮華夫婦將3000萬股票作為賠償投資者的質押擔保,其還持有上市公司5038萬股份,按照其目前停牌價格測算,市值仍然高達2.85億元,造假者付出的成本與收益嚴重不成比例由此可見一斑。
因此,對於造假者,不能像對何學葵那樣一“判”了之,也不能像萬福生科案那樣一“抵”了之,重要的是要讓造假上市公司直接退市,並賠償投資者的損失,而且,對於造假者,資本市場的大門要永遠對其關閉,嚴禁其通過資産重組、借殼等方式重新上市。如此,對造假者才能産生威懾力,資本市場中像萬福生科、秦寶牧業式的“奇葩”才不會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