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國務院同意並轉發了國家發改委《關於2013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逐步擴大存貸款利率浮動幅度,建立健全市場基準利率體系,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穩步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明確推進制定存款保險制度實施方案等。 這種“四箭齊發”式的改革,表明中國金融體系亟需系統性改革,改變單點破局下舉步維艱的格局,創造一個有利於增長的金融體系。但是,中國經濟本身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産能過剩、資産價格過高、地方政府債務規模過大、貨幣存量過多等,限制了改革的可行空間。而在比較脆弱的情況下,恰應該先推動結構性改革,防止金融改革單兵突進,打破這種脆弱的局面,引起系統性風波。 事實上,試圖通過建立一個更為市場化與自由化的金融體系和資本市場,來促進經濟增長的願望都是好的,但能否實現這個目標則是另外一個問題。日本當初實施金融自由化與國際化,也是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希望能夠支持創新與中小企業,並實現日元的國際化。但最終結果是製造了史無前例的資産泡沫,因為大型企業可以去海外發行債券融資,脫媒化與利率自由化後的銀行業競爭激烈,壓低了利率,鼓勵了土地與房屋投機。 在資産泡沫破裂後,日本政府與銀行不對不良債權進行徹底清理,反而是希望通過資産逐步升值來修復,政府則注入大量財政資金。這與中國政府傳統的做法類似,最終銀行業在這種狀態下惜貸,弱化了信用創造的機能。時至今日,日本也沒有實現最初改革的目標。 中國目前的發展階段與日本類似,都是由製造業向服務業轉型,由實體經濟向金融化發展。但在金融自由化與國際化之前,中國已經産生了資産泡沫,由於政府依靠投資維持增長的做法積累了大量債務,以及不可避免的産能過剩,因此,呈現了滯脹的局面:過量貨幣(債務)投放製造了通脹,同時又全面的産能過剩。 目前,中國金融業充斥着影子市場,被認為是通過市場機制倒逼利率改革,推動建立市場化的利率體系。但是,影子銀行體系中的價格本身是金融體系扭曲的結果,而其根本則是經濟結構的嚴重失衡,因此,這種價格體系與市場化沒有什麼關係。 當前,政府限制地方融資平台與地産業融資,前者絲毫不顧及回報而一味投資,後者則是在通脹、貧富不均等條件下成為市場追逐的投資品,並催生泡沫。但在産能過剩的背景下,也只有這兩個部門有巨大的融資需求並承受過高的價格,這是影子銀行體系繁榮的前提。 相當程度上,民間借貸利率的走高並不是一種價格發現,而是政府債務規模龐大造成的擠出效應,抬高了民間利率和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除了地方政府高達十多萬億的債務之外,37家央企去年在銀行共借貸3萬億,反映這種擠壓不僅是巨大的,而且催生了一些企業靠利差生財,擾亂市場的大量套利行為。同時,在實體經濟産能過剩的背景下,信貸投放風險越來越高,而民間借貸高利率對應的也是高風險。而與銀行借貸受到銀行的審查與監督不同,影子銀行缺乏借款人的監督,風險又被放大。 總之,當前改革已是個相互依存的耦合系統,金融改革與結構性的市場化改革需同步進行,否則若相互關聯的不同領域存在改革進度的時間和空間偏差,改革很容易陷入不進則退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