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此一游”鏡子照人正己
2013-05-27   作者:傅達林  來源:京華時報
分享到:
【字號
  三千多年的埃及古跡被刻“到此一游”,這在中國公民素質多受詬病的語境下,很容易被上升到民族尊嚴的高度,受到公共輿論的斥責。問題是,當這種“沒素質”的事情發生在未成年人身上,當孩子的父母主動聯絡媒體公開道歉後,我們又該如何看待?
  人類文明遺跡上的“塗鴉”,可能傷到了中國人的集體自尊,“恥辱”“丟人”“無地自容”,幾乎所有能夠拿來譴責國人素質的詞彙,都聚集到了這位“塗鴉者”身上。此時此刻,他成了“醜陋中國人”的典型代表,供輿論評判和消遣。在一片譴責聲中,他喚起了人們對旅游不文明現象的關注,也滿足了一些人對國人“怒其不爭”的發泄。
  這確是一件需受譴責的事件,“到此一游”也確實成為國人素質不佳的一種標籤,它進入公共視野,應當引起眾人以此為鏡作對照式反思。遺憾的是,這一路輿情演變的結果,卻是一番以暴制暴的圖景:通過網絡搜索併發布未成年人的身份信息,甚至連當事人曾就讀的小學網站都被黑。打着“正義”旗號的人肉、曝光、譴責乃至謾罵,完全忽略了未成年人的處境,連同批評者自己本應具備的公民理性,也付諸了以暴制暴的快感。
  刻下“到此一游”的後果,一般體現為法律上處罰和輿論上的譴責兩方面,前者需要執法部門依據法律作出判斷,後者則依賴公共輿論,在不傷及當事人人格尊嚴與法定權益的基礎上,進行一般的否定性評價。目前來看,本案當事人的行為並未涉及到法律上的處罰,而公眾的反應則大大超乎輿論譴責的限度,甚至在法律上衡量,涉嫌侵犯孩子的隱私權,本質上與譴責對象的行為並無二致。
  以暴制暴向來是一些人看待醜惡現象的思維定式:當我們在斥責別人的時候,有時那些被斥責的行為恰恰也存在於我們自己身上。對國人在境外的一些“丟臉”事情,如果發生在境內可能就引不起譴責者們的興趣,甚至連他們自己也會在國內景點留下“到此一游”。我很好奇在那些譴責者當中,都是德行完美的公民嗎?有沒有平時也會隨地吐痰、亂涂亂刻或是過馬路闖紅燈的行為?如果有,那麼這樣的過度譴責也只是對自己道德優越感的一時滿足,根本上缺乏對自身行為的反思。
  很明顯,以暴制暴培育不出理性的公民。在缺乏限度的不正當乃至違法譴責的過程中,參與的網民自身變成了又一群不理性、缺乏寬容的人。這種網絡暴力的背後,恰恰是公民德行的喪失。他們雖然打倒了一個公民壞行為,卻讓更多缺乏理性的壞思維站立了起來。就此而言,埃及神廟事件為我們反思文明短板提供了鏡鑒,也為我們檢討自身評判的立場和思維提供了契機。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到此一游”式的粗鄙 2013-05-27
“到此一游”是一種幼稚病 2013-05-27
激發“到此一游”的文明恥感 2013-05-27
浙江:“到此一游”可罰三百 2008-08-15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