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央行剛在21日和22日開完例行金融政策決定會議,日本債券市場就報以大跌來回應。23日早市,基準利率的10年期國債回報率一時超越1%,成為去年4月5日以來的新高(債券價格新低),債券期貨價格下跌超過1日元,市場一度停止交易。日本央行臨時決定向市場注資2.8萬億日元平息市場的動蕩,其後股市受到中國經濟數據不佳的影響大幅下跌也幫了大忙,10年期國債回報率最後在0.8%-0.9%之間報收。 黑田的擁護者們傾向於將原因歸結到美聯儲對QE的態度,然而外因不過是引發動蕩的一個契機,根本上而言日本央行的超乎尋常的量化寬鬆政策正逐步扭曲市場機能。
原理上,若安倍政權的日元貶值主導型經濟刺激政策奏效,日本經濟復蘇必然伴隨長期利率逐步走高。同時債券市場也受到內外兩面供需關係的影響。而且黑田的QE新政導致日本央行將持有3/4的國債,這種被稱為“焦土作戰”的政策改變了市場結構,債券市場上流動性受到很大壓迫,稍有人售出就可能導致利率大幅下跌,這種情形下債券持有者隨時保持高度緊張,加上央行可能隨意的干預市場,利率自然上下亂跳毫無意外可言。
對國債泡沫敬而遠之的企業和個人金融資産很少碰國債,對金融寬鬆略有期待的大型金融機構大量持有國債但卻盡量削減久期,而缺乏資金回報的中小金融機構和地方性銀行則聚居在長久期債券上扎堆。最終這些不同屬性投資者對國債的態度決定國債市場價格(回報率)水平,顯然後者面臨的利率變動風險最大。在過去,因為不景氣日本債券市場即便長期處於亞泡沫狀態,但由於始終有貨幣政策發送的期許,後二者對國債投資依舊有着現實性的需求,他們的行為和央行政策讓日本債市維持着一種微妙的平衡,這讓債券泡沫可以持續下去。 只看市場參與者的持有分佈的話,巨大的壽險公司和超級銀行在持有國債規模上佔據絕對優勢,但大銀行在久期上的風險規避實際上導致了它們在市場上的影響力其實非常低。中小和多數地方性金融機構在經營環境和質量上遠遠沒有壽險公司那麼具有抗風險能力。而日本央行的做法等於是要把金融機構從債市趕走,尋求別的風險投資機會。這和美國在雷曼危機後推行的多德-弗蘭克法案精神背道而馳,黑田新政其實在破壞白川時代建立起來的金融體系牢靠性。在經濟狀況沒有明顯好轉的情況下,這種政策對中小金融機構的資産負債表而言是一種極大的風險負擔。因為在經濟內生成長乏力時,它們難以找到好的投資項目,而資産泡沫更像是他們大多數的墓地指向標識。
最大的問題在於,目前日本央行對此的理解顯然過於樂觀。黑田一直聲稱大規模的介入的確會在初始階段讓市場不適應,現在才開始真正的QE,所以討論如何退出為時尚早。言下之意,目前的動蕩不過是投資者在尋找底部,隨着央行不斷干預,市場遲早會適應,利率早晚會恢復平穩,至於出口政策需要等將來經濟復蘇後再考慮。然而歷史上,無論是經濟復蘇還是市場動亂引發長期利率飆升後,央行進一步的干預多半是反效果。
財務官出身的黑田,曾長期操縱日本匯率干預大權,日本央行在法律構架下不過是每次干預的經辦方,大概是習慣了貨幣流氓這一角色,他似乎以為央行可以無限注資並能獲得成功。但至少就近期利率動蕩來看,央行除了繼續大規模的介入市場之外並沒有更好的辦法,然而中長期而言過度的介入只能倒過來加劇利率的波動而不能實現債券價格的穩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