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啟IPO的前提是市場制度大改革
2013-05-24   作者:桂浩明(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市場研究總監)  來源:上海證券報
分享到:
【字號
  一轉眼,滬深股市IPO已暫停六個月了。在歷史上有過多次因為各種原因IPO暫停的例子,印象中除了2005年由於股改暫停以外,這次暫停時間可能是最長的了。先前,人們普遍預計,6月底可基本完成重啟的準備,7月就可恢復。特別在5月傳出有兩家公司的材料已封卷的消息後,不少投資者都判定,IPO很快就將開閘。由此,市場上也就産生了各種各樣的猜測,一些人還開始預判IPO恢復對股市的影響。
  回想前幾次IPO暫停,管理層都曾有過明確的説法,而去年10月以後IPO停下腳步,則並沒有相應的説明,權威部門的表態是節奏“放緩”,就此而論,至少在理論上,IPO隨時都可以重啟。從這個角度來説,猜測IPO何時開閘並沒有太大的意義。不過,作為投資者,現在需要思考的是,去年IPO為什麼會事實上被暫停?僅僅因為當時股市行情低迷嗎?其實,儘管那時大盤走勢疲軟,但新股發行還是很火爆的,上市以後也有不小的漲幅。洛陽鉬業和浙江世寶就是很典型的例子。現在看來,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暫停IPO更大的原因也許在於原來的發行制度存在很多弊端,對於某些公司的虛假陳述以及粉飾利潤等現象,很難完全解決。同時,也無法從根本上化解一直為投資者所詬病的“三高”問題。所以,為了避免問題積重難返,才有了加強對擬上市公司的審核,有了後面的自查、抽查以及復查等新的程序安排。
  但是,回過頭來看,如果只是加強審核,而不改革整個發行制度,可能還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最近曝光的萬福生科造假案,其中承銷商在發行中採取的是類似“作坊式”的模式,投行人員拉來項目,就由他們搭班子來做,監管內審以及風控之類,幾乎全然成為擺設。雖然事後承銷商表態自己“技不如人”,絕非故意造假。但是人們很容易想到,在這樣的模式下,不出問題可能是偶然的,而出問題是必然的。顯然,如果説要改革發行制度,規範承銷商的發行模式乃至管理體制是十分必要的。以往,這方面往往是以“自律”的名義交給承銷商自己去做,那今後管理層是否至少該制定一個很明確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指引呢?
  另外,現在的詢價體系,看上去是充分發揮了機構投資者的專業定價作用,實現了市場化。但由於抽籤制度的存在,使得參與詢價者未必要對自己的詢價結果負多少責任,這方面的權利和義務是脫節的,因此也就難以從根本上避免“人情報價”。在二級市場買股票,需要對買入的結果承擔責任;而在一級市場商議股票的發行價,卻無需對結果負責,這顯然是荒唐的。從海外市場的實踐來看,新股發行定價,主要還是由發行人和承銷商來確定,特別是承銷商,是其中的主角,必須要為此承擔比較大的責任。那種新股並非由於不可抗力因素而嚴重破發,可承銷商照拿鉅額承銷費的局面,應堅決改變。
  現在新股分別在網上網下發行,客觀上有資格參與網下申購的大資金具有更多獲得配售的資格,盈利機會較只能在網上申購的中小投資者要多。特別是取消網上申購獲配部分的三個月鎖定期以後,大資金參與申購新股的優勢更加突出。浙江世寶上市後股價上漲,某個在一級市場獲得配售的機構盈利近億元,比發行人籌集到的資金還多幾倍。在這一荒唐現象的背後,是發行制度的重大欠缺,凸顯了市場的不公,這同樣是應予以改變的。
  説到底,IPO制度多年來被反復修改,但關鍵的問題始終沒能得到真正解決。也正因如此,每當股市低迷,投資人總會把批評矛頭指向IPO制度。所以,現在需要痛下決心,深入徹底改革IPO制度,而再不能小打小鬧,縫縫補補。不在制度上改革創新,過去的問題就一定還會再現,市場怎麼可能健康發展呢?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經濟參考微話題]改革新股發行體制是重啟IPO前提 2013-04-15
重啟IPO考驗肖鋼 2013-03-20
重啟IPO可能推遲至6月後 2013-03-13
重啟IPO還會考驗2000點 2012-10-08
城商行重啟IPO 盲目求規模同質化問題嚴重 2012-03-01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