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債隱憂再促財稅改革
2013-05-21   作者:第一財經日報社論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分享到:
【字號
  隨着近期地方投資熱潮再起,輿論關於地方債危機的擔憂也隨之再度成為熱點。中央政府近日明確提出,要“完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控制措施”。
  地方債務總量至今仍是一個模糊的數據。各種聲音在探討地方債問題時,並不都是建立在同一個事實數據的基礎上。不過,儘管各類機構公布的地方債總量有所&&,但無疑問的是,地方債務風險不可輕視。
  中國的經濟問題很複雜,也很有意思。從地方債務這個視角切入,可以發現許多的問題。諸多問題至少包括地方財政運行中的某些紊亂、中央和地方政府間事權與財權的不夠匹配、地方政府職能轉型導致的公共支出壓力,以及由財政支付困難轉化而來的局部社會矛盾在增加,如此等等。
  近幾年中,政府、學界、輿論界對地方債務問題關注甚多,對於如何消化舊債和控制新債,也討論甚多。很顯然,地方債務問題的解決不可能一蹴而就。這個問題的背後,也跟許多重要改革的推進密切相關。其中,就包括財稅體制的進一步改革。
  新一屆中央政府正面臨着眾多改革事務的抉擇。這當中,財稅體制改革是為重要任務之一。財稅體制改革的突圍,自會作用於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單就地方債務問題來説,沒有財稅體制改革的進步,地方債務風險不可能真正得以消弭。
  現行財稅體制存在不少問題,突出表現在:政府間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不夠清晰,省以下財政體制尚需完善;預算完整性和透明度有待提高,財政管理需進一步加強;稅制結構不盡合理,地方稅體系建設相對滯後,等等。地方債務的不斷累積,跟上述問題&&在一起。
  由此可以看出,未來財稅體制改革的重心,當是健全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政體制,完善預算編制和執行管理制度,提高預算完整性和透明度,以及進一步優化稅制結構,減輕稅收負擔,規範收入分配秩序。這些改革目標與未來的經濟轉型關係密切,與政府的清廉程度關係密切,也與民生難題關係密切。
  去年9月,一群學者在浙江莫幹山開會,認為推動新一輪財稅改革是成本最低、風險最小、共識最大、條件最成熟、成效最令人期待的關鍵性改革,是切入口。這是很有道理的。當然,所謂成本低、風險小、共識大、條件成熟,也並不意味着此項改革就少有難度與阻力。
  1994年實施的分稅制改革,其意義毋庸置疑,但在這項改革過了19個年頭之後,缺陷也明顯暴露。分稅制的制度安排並不完善,在現實運行中,事權與財權相匹配的原則沒能有效得到堅持。進一步理順政府間收入劃分,調動中央和地方的積極性,是下一步財稅改革需要堅持的方向。
  政府預算體系的健全與預算公開制度的完善,將是財政預算領域的改革重點。整個預算體系需要更科學完整、結構更優化且公開透明。包括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政府採購等預算管理制度改革,也需要進一步深化。倘若政府預算不能夠更公開透明,建設一個透明政府即是句空話。
  優化稅制結構、總體上減輕稅負,也是財稅體制改革的一大方向。目前已經在推動的結構性減稅和營改增的試點,正是符合改革方向的舉措。未來在總體稅負的減輕上還要有更多作為。也要看到,在財政收入告別高增長、短期內財政增速或在低位徘徊的條件下,以減稅為方向的改革,並非易事。
  回看地方債務隱憂,這一問題正是當前多重矛盾共同作用下的結果。避免落入地方債務危機的陷阱,規範地方舉債行為,以及加強地方債務的風險管理,極為必要。而要真正解決這個問題,地方經濟須更有活力,更有“造血”功能。同時,這一難題,也是在倒逼財稅體制須加快改革。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消除地方債隱患需改革政績考核方式 2013-05-16
地方債總體風險可控 融資平台監管框架逐漸成型 2013-04-26
防地方債風險 三舉措促銀行轉型 2013-04-25
[時評]解開地方債的綁定鏈條 2013-04-19
謹防地方債風險引發“中國式斷崖” 2013-04-19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