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業務招待費終於也可以被冠之“ 門”了,用今年老百姓耳熟能詳的新俏皮話,就是攤上大事兒了。 據媒體統計,2012年上市公司年報中,172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業務招待費”,共計133億元。其中,252家上市國企公開披露業務招待費總計65.25億元。招待費排名前十的均為國企,這十家國企去年用於吃喝應酬的費用共計29.07億元,第一個中槍的中國鐵建還不是最多,中國人壽最多,達14.18億元。人們質疑,國企維繫關係基本靠吃?人民日報也發問,國企變國吃? 業務招待費在老百姓心裏就是一個吃吃喝喝、迎來送往的代名詞,目的無非是為了拉攏關係。儘管很多國企私下裏抱怨,業務招待費只是數字看起來很高,但是跟企業的整個營收和利潤相比,佔比就是一個很小的數字。 拉攏關係是潛規則。潛規則這些年大有登堂入室的感覺,説起潛規則來振振有詞,一點也不臉紅,視之理所當然。可是,國企作為被賦予先進生産力代表使命的企業,擁有各種明的暗的政策、資源優勢,難道這先進生産力就是在酒桌上拉攏關係?為什麼自己的先進生産力不是先進的管理概念、先進的技術創新、先進的商業模式,而是先進的關係呢?在現實環境中,在一些人的眼中,關係也是生産力。但這種生産力是落後的生産力。 在這個問題上,一位知名企業家給出了自己的觀點:文化基因影響商業行為。鉅額招待費用會成為企業負擔,招待之風也使正常經營走入歧途。這正是我們的擔心所在,一旦經營企業的人將心思放在拉關係上,企業的先進性和創新性將岌岌可危。一旦這樣的公司壞榜樣成群結隊,我們的企業生態結構也將岌岌可危。因為短視、惟利是圖、對社會責任、法治和道德不以為意的企業,賺錢的社會成本太高了,無法讓公眾心平氣和地對待貧富差距。在公眾眼裏,這是商人,商人重利輕別離;不是企業家,企業家所追求的是創新、責任和改變世界。 天價招待費從中國鐵建的個案成為帶有普遍性的“招待門”,作為行使出資人權力的國資委自然有失察之處。在角色扮演上,會感覺國資委有一些走神,太過於把自己當做上百個央企的總公司了,而不是代表人民和國家讓央企更多致力於為公共利益服務,致力於在市場經濟、法治經濟、道德經濟之間成為一面旗幟和典範。比如,“保增長”小組的成立就是個總公司的心態,而“退房令”的不了了之、招待門的“一鳴驚人”,也讓國資委在後者的建樹上顯得底氣不是很足。 國企作為中國經濟和中國企業裏的焦點部落,人們對其是有着高要求的,這個高要求不是看你賺了多少錢,因為當前的這種賺錢套路技術含量少了些。人們的高要求,是希望其通過市場競爭表現成為先進生産力的代表,而不是成為拉關係的先進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