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房地産市場是中國社會變化最直接、最明顯的領域之一。但是,它也是最令人糾結的環節之一。可以説,中國民眾在享受房地産繁榮的同時,也不得不面對難耐的窘境。 房地産市場匯集着許多自相矛盾的現象:一方面,許多城市有大量新房空置;另一方面,這些地方似乎總處在吃不飽的饑渴狀態。一方面,富有之人房産價值連城;另一方面,許多人頭無片瓦,流離失所。一方面,民眾抱怨房價高企;另一方面,高價並沒有弱化他們購買的急迫性。一方面,我們看到了房地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與促進;另一方面,我們又擔心其支柱地位會威脅經濟平衡,拖累協調發展。一方面,我們對高房價耿耿於懷;另一方面,我們又不斷製造出無數新地王。一方面,我們看到政府對房地産調控的堅強意志與決心;另一方面,我們也無法回避“十調九空”的現實尷尬。 這些矛盾的現象明顯是反邏輯的,違背基本的經濟規律與市場倫理。然而,這樣的現象居然大面積、長時間存在,甚至成了房地産市場的常態,這不得不引人深思。 我國房地産市場起源於改革開放,是市場經濟催生了房地産市場,其標誌性事件是1998年推出的房地産商品化改革,終結了長期存在的福利分房制度。應該肯定的是,這對於房地産市場的成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不過,必須承認,在推進房地産市場化過程中,決策層對其前景估計不足,對其複雜性認識不到位,甚至一度採取放任自流的態度,是釀成如今局面的根本原因。不需追溯房地産市場漫長的演繹路徑與其中的瑣碎細節,這些欠缺與不足在近十年來的房地産調控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近十年來,房地産調控的基本套路就是以控制價格為指針從而維持房地産市場的平衡。而達致這種平衡的基本手段就是提高首付、提高房貸利率、戶籍限購等。這些舉措的基本訴求不是滿足需求,而是限制需求,或者説是寄希望於一些人放棄需求而達致房地産市場的均衡。很明顯,這是一種虛假均衡、一種不可持續的均衡。 相對於改革開放前的凋敝的房地産業,中國房地産市場的發展得益於快速的經濟發展與城市化。民眾收入水平的提高與城市化後備大軍為房地産市場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這註定了房地産市場必將承載着巨大的經濟功能而具有長久的生命力。但是,房地産市場在發育成長過程中遭遇了太多的曲折與不幸。 土地拍賣走出了市場化高效配置土地資源的新路,但是,難以駕馭的地王也與它結下不解之緣。土地價格之所以高企,供不應求是關鍵,但土地財政才是背後的元兇。土地財政之所以出街,原因在於政府龐大的財政支出。而財政支出居高不下,一方面緣於財政供養隊伍龐大,另一方面緣於政府經濟職能過盛。而這又與政府職能轉變緩慢與拖延存在千絲萬縷的&&。政府體制改革不到位,一方面放縱了對權力的監管,另一方面又約束了市場活力。這些一方面衍生了貪腐,另一方面堵塞了民眾的致富門路。於是,出現了大量房産空置與三代人竭盡全力也無力供房的矛盾現象。 假如貧富差距不像現在這樣大,房地産市場的矛盾不會像現在這樣尖銳;假如投資渠道多樣化,房屋的空置不會像現在這麼多;假如從一開始就加大廉租房建設,高房價也不至於引得民怨沸騰;假如我們放開房地産市場,加大房地産投資,民眾對房地産供求關係的緊張與焦慮不會像現在這樣急迫…… 這一系列假如頗有馬後炮的意味,但揭示了房地産市場的複雜性與深刻性。這等於説,如果不從速解決深層矛盾,中國房地産市場的困境是無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