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年前,當歐洲政治家們討論美國債務時,時而會浮現一絲幸災樂禍。當時美國信貸泡沫讓美國家庭在沉重的債務中艱難喘息。相比而言,歐洲人似乎更少沉溺於債務。但顯著的變化已出現。上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表的《世界經濟觀察》顯示,美國家庭負債率已從2007年的130%下降到了2012年末的105%。
而同期歐元區家庭負債率從100%上升到110%。從歷史來看,歐洲債務率總低於美國,但現在這兩條線相交了。 有人認為美國的去杠桿化已發生。總的信用卡債務已達十年低點,比起五年前,發行中的信用卡減少了很多。一些觀察家認為或希望這反映了一種文化轉變,即家庭變得更為謹慎、更有儲蓄意願。還有人認為債務下滑並非出於家庭自願,而是源於銀行壓力。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認為消費者債務的下滑與失業率的快速上升有關。 但去杠桿化未能在歐洲發生。花旗銀行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指出,歐元區銀行與政府沒有真正地去杠桿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顯示歐元區家庭也未開始去杠桿化。儘管IMF的數據將歐元區作為一個整體,忽視了其中的差異性,但關鍵點是已在美國發生的違約和債務勾銷還未真正在歐洲以同樣規模發生。這部分反映出在銀行的資本化下,歐洲沒有能力吞下損失,仍在借新還舊,這導致的結果是出借人和借貸人的生機不足。 當然,美國去杠桿化的進程也並非一帆風順:政府和消費者仍債&高築。但至少政策能産生行動結果。歐洲政治家若採取行動,也應看到政策所能産生的長遠影響。(作者係《金融時報》副主編吉莉安?泰德
賀艷燕 編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