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2013年券商創新大會在北京召開,雖然“總結、鞏固、規範、提高”成為今年創新會議的關鍵詞,但監管部門隨後是否會推出新的重要措施,仍然是市場關注的焦點。
2012年堪稱證券行業的創新元年,監管部門頻頻調研,各券商也進行充分的準備,更重要的是推出券商創新的11條舉措。
一個産品,如果沒有創新,最終的命運只有被淘汰;一家企業,如果缺乏創新精神,將會變得死氣沉沉;一個市場或一個行業,如果總是墨守成規,就會沒有生命力,更讓人看不到希望。國內券商要想做大做強,要想走出國門,在全球資本市場中掌控話語權與定價權,除了來自政策上的支持外,不斷地進行創新亦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對於國內券商來説,目前的環境與原先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語。此前,國內券商普遍遭遇靠“天”吃飯的困境,有時甚至陷入全行業虧損的尷尬。
窮則思變,變則通。歷經上一輪券商整頓之後,監管部門開閘放水養魚,券商集合資産管理、融資融券等創新業務從試點到推出,極大地改善了券商的生存環境,也使券商對於股市行情的依賴性有所降低。資料顯示,去年股市雖然繼續“熊霸全球”,券商行業總收入和凈利潤同比下降4.77%、16.37%,但值得關注的是行業盈利結構正悄然發生變化,如一直佔據業績七成以上比重的經紀業務收入佔比首次低於40%,一些創新業務像融資融券等正步入高速成長階段,為某些試點券商的業績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各券商在努力進行創新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現象。券商資産管理業務作為創新的最大受益者,其規模就産生了急劇的膨脹,從去年的3000多億元飆升至目前的超過2萬億,增長達6倍之多,産生這麼大的增幅顯然不太正常。並且,券商資産管理業務中,也不乏違規“創新”現象。如海通證券推出的“一海通財”系列産品,就屬於現行監管規則未予明確的創新型産品,而且券商未按照相關規定,向監管部門履行創新産品方案報送義務。
為了搶佔市場份額與獲取更大的利益,某些券商在創新業務中推出了過於激進的産品。這些激進型的産品雖然能吸引更多的客戶,但其本身卻蘊藏着較大的風險,顯然這與監管部門穩步推進的宗旨相悖。自去年監管部門推進券商創新業務以來,暴露出不少的問題,這為券商創新業務的推進蒙上一層陰影,這也是券商業內猜測監管部門對創新業務態度可能産生變化的一大原因。
資歷稍深的投資者對上一輪券商違規潮應該還記憶猶新。鋻於券商創新業務中出現的諸多問題,為了避免券商業出現持續性、普遍性的違法違規行為,為了防範創新中産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對券商創新行為進行總結與鞏固,在規範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顯然是非常有必要的。
儘管券商創新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但我們絲毫不能抹殺創新的積極作用。在券商創新活動中,走彎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得不到有效的規範。如果券商都能在規範的背景下進行創新,又何愁其沒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