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政預算曾長期被當作國家秘密,政府收了多少錢,花了多少錢,錢是怎樣花掉的,民眾很難知道。這曾被稱為財政預算的秘密時代。自2008年以來,在政府、社會、媒體、學界多方推動下,中國的財政預算領域有了不少正面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各級政府開始把預算從黑匣子裏抱出來,公布於眾。但因歷史形成的秘密霧氣聚久難散,財政預算還遠未達到輪廓清晰的程度。 我們看到的是,政府預算是公開了,但大都是部分公開而非全部公開,是半透明而非全透明,屬於朦朧時代。 朦朧預算的特徵之一,就是那些本該清清楚楚納入預算的收入,沒有進入預算。不久前,全國人大審議了2013年國家預算,這個預算中的收入賬看起來就不完整,連同龐大的國有金融資産經營收入在內的好幾項重大收入,沒有納入其中。按財政部編制的《政府收支分類科目》,在國有資本經營利潤收入一項之下,原本有32個行業中的國有資本應該上繳利潤作為國家預算收入,但預算賬本中顯示只有24個行業中的國企上繳了經營利潤,迷失了的有8個。這8個沒有顯示上繳利潤和收入的行業和單位分別是:金融企業、房地産企業、郵政企業、軍工企業、衞生體育福利企業、科研企業、中國人民銀行等。預算同時顯示,這24個行業上繳的利潤總計為970億元人民幣,而迷失的8個為什麼迷失、究竟有多少利潤應該上繳,在預算草案和預算報告裏只字未提,逃離了公眾監督的視野。事實上,這8個從預算賬本中迷失了的行業和單位的體量並不小於那顯露出來的24個,因為僅僅國有資本在金融行業的經營利潤和人民銀行應該上繳的收入,就可能遠超其他部分的總和。 比如,由匯金公司(百分之百國有)參控股的大型上市銀行就有工行、農行、建行、中行和光大銀行,匯金公司從這5家銀行僅在2011年所分得的紅利就有1079億元人民幣(見表1),僅這一數字就已經明顯高出了上面提到的那970億元。事實上,匯金公司以國家名義代持的金融資産遠不止這些,據匯金公司董事長樓繼偉介紹:“截至2012年底,匯金公司控參股金融機構由2003年的2家發展到20家,涵蓋銀行、證券、保險和其他綜合性機構;資産總額68萬億元,資産規模約佔全國金融業資産總規模的一半;凈資産總額4.8萬億元,2012年實現凈利潤總額8000多億元。” 這麼多的利潤,如此大的金額,為什麼沒有納入預算?它們去了哪呢? 其實,沒有將國有資本收入納入國家預算收入的還不僅僅是金融行業,連不時強調要實現“全口徑”預算的財政部也有份。從上市銀行的年報中我們可以看到,財政部持有工商、農業、交通三家銀行的股份,持股比例分別為35.27%、39.21%和26.53%。2011年財政部從這三家銀行分得的紅利為434億元人民幣;按已經公布的分紅方案,2012年可分得的紅利是541億元;從2008年至2012年,五年累計分得紅利為1988億元(見表2)。這些紅利去了哪,國家預算中也未見蛛絲馬跡。 嚴肅的國家預算,一些在賬,一些不在,虛虛實實,就此變成了朦朧的印象派。 何以如此,至今沒有官方解釋,流傳於媒體的零星説法也輕飄凌亂。比如,財政部財政科研所副所長劉尚希是這樣講的:“銀行等國有金融機構沒有納入政府預算,這主要是由於國有資産的管理體製造成的”;“國資委管理大部分央企,但主要限於實體經濟領域……而金融領域的國企和國有資産管理現在還處於誰都管又誰都不管的狀態……現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編制是財政部和國資委共同完成,而預算的執行主要在國資委。在這種情況下,國資委無法把金融國企拿來一併納入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當中”。 倘若國資委無法把金融國企的收入納入預算,財政部也無法辦成這個事,那麼誰有這個權力?需要什麼樣的機制才能把這個事情辦成?難道一直讓如此龐大的本屬全體國民的國有金融資産和收入長期游走於預算之外? 李克強總理上任後首次記者會上提起改革時,講到了財政預算,他用了八個字:公開透明,規範完整。八個字當中,後面四字尤為關鍵,因為如果沒有規範、做不到完整,那麼,公開就會變成部分公開,透明就會變成半透明。相信李總理同我們老百姓一樣,也不喜歡政府的預算是一幅朦朧的寫意山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