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治成就“舌尖上的中國夢”
2013-05-06   作者:黃星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字號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如果説,今天有什麼能牽動13億國人的神經,食品安全一定名列前茅。而打造食品安全體系,法治無疑是最有力的武器。
  近日,公檢法再出重拳,公安部公布了十起打擊肉製品犯罪典型案例,“兩高”針對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行為頒佈了最新的司法解釋。這些聯合舉動的背後,彰顯了鮮明的“國家態度”:對當前的食品安全,一要嚴懲,二要嚴管。食品生産這個“良心活”,既需要內心的自我約束,更需要外部的無縫監管。
  此次司法解釋,不僅細化了食品安全犯罪的刑事責任標準,降低了入罪門檻,更大幅度擴展了刑法對食品安全的保護範圍。從食品添加劑的使用到農産品的藥物殘留水平,從對嬰幼兒食品的強調到保健品類別的管轄,刑法對食品種類的保護將更為全面。同時,由食品本身延伸至食品包裝物、消毒劑等周邊領域;由生産、銷售的“兩頭緊”,變為運輸、貯藏甚至是廣告宣傳的全環節覆蓋,使其成為食品安全“史上最嚴”的刑法解釋。
  一個“嚴”字的背後,體現了清醒務實的現實考量。近年來,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案件連年上升,犯罪方式不斷創新、手段更加隱蔽,犯罪的團夥性、鏈條性特徵明顯……對食品安全“治亂用重典”,就是要以對百姓安全負責的菩薩心腸,祭出對犯罪行為的雷霆手段。
  如今,隨着現代食品工藝的日益複雜,處於流程末端的消費者很難判斷食品有多安全。只有在危害明顯的時候,人們才會拒絕消費;當遇到偽裝精緻、危害隱性的不安全食品,則無法識別,繼續用健康埋單。從這個意義上來説,公眾的食品安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看得見的法治監管與明明白白的風險警示。
  而這種警示,需要日益嚴密的立法,更需要“毫無例外”的執法。正如最高檢有關負責人指出的,“食品安全犯罪易發多發,與一些部門監管不力、行政不作為,一些監管人員玩忽職守、包庇縱容有較大關係”。以食品添加劑為例,哪怕制定再嚴的標準,倘若沒有執法的“力挺”,其效果也將大打折扣。
  正因如此,此次司法解釋對國家工作人員瀆職行為,重申了從重處罰的傾向。負有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職責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或者玩忽職守,導致發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後果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特別嚴重後果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這充分體現了“治亂從嚴”的精神。此外,隨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的新近組建與定權,以及對食品監管瀆職行為從嚴問責的穩步展開,食品問題“早發現早規制,大問題快移送”的行政監管體系也將會加速實現。我們期待,這些變化能為百姓餐桌帶來更多“安全因子”。
  成就“舌尖上的中國夢”,離不開法治的保駕護航。當危害食品安全的行為,就算通過“色香味”可以騙過感官,就算通過特定方式可以“晃過”機器檢測,也依然會被監管所識別、被法網所攔截的時候,才是民眾對食品選得放心、吃得舒心的安全時刻。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中國食品安全向善合作平台力推先行賠付追責制 2013-05-03
食品安全理當錙銖必較 2013-05-02
食品安全“黑名單”需強化懲戒力 2013-04-26
食品安全追溯鏈守衛舌尖安全 2013-04-10
入口隱憂頻發 完整食品安全追溯鏈守衛舌尖安全 2013-04-10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