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是個製造業強國,特別是裝備和汽車製造業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由於這兩個行業嚴重依賴國際市場,需求對行業乃至經濟增長有極大影響。2008年發生的國際金融危機讓德國經濟萎縮了4.7%,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裝備和汽車製造業受到外部需求下降的重創。因此,德國的産能是否過剩與國際市場需求密切相關。正因為如此,如何看待和處理産能過剩,德國有其辯證思維。 德國人相信和注重競爭實力。他們普遍認為,一個行業或一種産品,産能過剩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沒有競爭實力就是沒有生命力,最終必然被市場淘汰。德國政府和企業界有一個共識,對於國內落後産能,越早淘汰越主動。另一方面,德國屬於工業強國,會放空一部分生産能力。這種“産能過剩”實際上是企業的産能儲備。德國政府認為,對於那些雇傭規模較大的行業企業,只要不是赤字經營,或者是短期雖然虧損但長期能夠平衡或略有盈餘,就不屬於落後或要淘汰的産能。記者曾經參觀過魯爾地區的宜家公司生産線。據廠家介紹,銷售部門把客戶的訂單和對産品的要求通過電腦發到生産車間的指揮中心,生産線就會按照指揮中心的要求進行生産和組裝,然後按照發貨地址將傢具直接送貨到門。這種生産和銷售方式對於解決産品或商品過剩問題很有效,因為一方面可避免生産出來的産品很長時間賣不出去,同時也能夠減少庫存從而降低銷售成本。 其實,在德國很少聽到對産能過剩的議論。這一方面是因為德國即使有些産能過剩,也是緣於國際市場的不穩定,是階段性的,不足為懼。另一方面,在市場機制的驅動下,企業會主動對過剩産能進行調整。 德國的企業99%都是私人企業,生産和投資屬於企業或企業家的事。企業在投資生産方面都非常謹慎,沒有十足的把握,誰也不敢貿然投資。這樣的機制使得德國企業的投資效益非常高。賺不到錢的産品或沒有廣闊市場前景的産品,不會有人去投資。投資慎重的企業在生産上也決不會馬虎,德國的企業不會放任形成過多的剩餘産能。只要出現産能過剩的苗頭,企業就會自動調整,決不允許走到難以調頭的程度。在德國中小企業佔多數,控制投資微調産能是常事。産能過剩的問題大部分化解於這種企業的微調之中。 在如何發現或預見産能過剩的問題上,行業協會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如果企業對某個國家的市場或法規不了解,商會(半官方機構)可把本國派出的大使或商務參讚召回國,同企業家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對行業的前景不清楚,行業協會可以請專家作報告給予專門解讀。 德國的企業家有兩大特點:一是不怕競爭,二是始終瞄準國際和國內兩大市場。這種特點緣於他們生存和成長的良好市場環境,而這種市場環境的主要特徵就是公平競爭。通過公平競爭,他們培育了自己的強大實力和長遠目光,並始終關注國際市場。德國機械製造業和汽車行業總是保留部分多餘産能的目的就是為抓住國際市場機遇作準備。這些企業在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可以做到自負盈虧或稍有盈餘。一旦國際市場出現景氣回升或重大機會,就立即發揮自己的産能優勢,隨時將自己的産品推向國外。在德國企業家眼裏,市場總是屬於那些有準備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