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在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經濟與金融高級論壇”上發表題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階段”的主題演講。他認為,中國經濟經過30餘年平均9.8%的增長,目前正在由“結構性增速”時期進入“結構性減稅”時期。這意味着,2013年及今後一段時期我國的經濟增長,將落在一個位於7.5%左右的較過去30年平均水平略低的平台上。 李揚指出,經濟增長是由很多因素以某種方式組合起來共同發生作用的結果,這就是經濟增長的結構問題。在眾多有關聯的結構中,最重要的當推生産要素結構和産業結構。 李揚對生産要素結構和産業結構進行了分析。 首先,從勞動、資本、技術進步三大生産要素結構來看。勞動力投入的增長是支持過去30年高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今後隨着農村適齡轉移人口漸趨枯竭以及整個人口結構老齡化日趨嚴重,這種勞動投入的增長率將趨於下降,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也將長期存在。從資本投入來看,人口日趨老齡化、傳統工業化接近尾聲,以及消費率的緩慢提高,將引致中國幾十年居高不下的儲蓄率金融下降通道。伴隨儲蓄率下降,無通貨膨脹的資本投入亦呈逐年下降之勢。“至於技術進步,我們當然希望它能夠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但是,技術進步緩慢、資本回報率低,一向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弊端。總之,勞動力和資本投資增長率的下降,技術進步緩慢,這三個因素疊加,總的結果自然是為未來的經濟增長率趨於下降”。 其次,從一、二、三次産業結構來看。在過去的30年裏,中國産業結構的變化趨勢是:一産比重直線下降,二産比重迅速提高,三産份額緩慢增長。與産業結構這種變化相對應的,正是我國的工業化進程。“這一進程的本質,就是大量的流動人口和資源從勞動生産率較低的一次産業及農業、種植和養殖業等産業,向勞動生産率較高的二次産業及製造業和建築業轉移”。人口和資源大規模向製造業等二次産業轉移,將帶動整體的勞動生産率日益提高,自然地,經濟界增長速度也隨之加快。這個過程可稱為“結構性增速”時期。但是,經過30餘年的發展,我國製造業等二産業已趨於飽和,大量人口和資源需要向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産業轉移。然而,學者們的研究顯示,中國服務業的勞動生産率遠低於製造業。越來越多的勞動和資源從製造業向服務業的轉移,同時就意味着中國經濟總體的勞動生産率下降,經濟增長率由此也進入下降通道。 最後,李揚得出了一個結論:以上分析表明,從2012年便已開始的我國經濟減速,並非周期性的,更不是政策性的,而是經濟成長階段轉移使然。這是一個發生在實體層面的自然過程。 據悉,“經濟與金融高級論壇”活動由北京大學曹鳳岐金融發展基金主辦,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承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