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照相關部門的決定,發泡餐具即將於“五一”解禁。記者暗訪發現,一些發泡餐具生産企業發現,無論是原料來源,還是生産加工環境、流程,市場上銷售的發泡餐具,根本無法讓消費者放心使用。
發泡餐具直接關係食品安全,如果無法保障其衞生安全標準,貿然解禁,由誰來對消費者的健康負責呢?作為白色污染的源頭,發泡餐具在民間和環保界早已臭名昭著。在被禁14年後,突然解禁,必然引發社會和業界爭議。特別是曝出發泡餐具解禁,是廣東10家企業涉嫌出資450萬元聘請北京某律所公關游説的結果,更是讓人感覺石破天驚。
按照相關部門所言,發泡餐具符合國家食品包裝標準、可回收再用、許多國家和地區一直在使用、節約石油資源、民眾環保意識已提高,因此解禁合情合理。
實際上,在中國全面禁止發泡餐盒的十幾年中,國內依舊有不少企業在生産發泡餐具,這些餐具並非都出口到了允許使用的國家和地區,大量不合格的發泡餐具流向中國市場。從記者的調查來看,不少企業並未採用食品級原料,生産環境和流程根本難以讓人放心。譬如廢料、邊角料被再次回收利用,製造發泡餐具,而這些原料根本無法保障食品安全。
對於在國家禁止發泡餐具的14年間,相關執法部門都能放任不守法的企業用廢料生産發泡餐具,那麼解禁後,執法部門又如何保證企業合法生産?不僅如此,一些黑心企業地下生産,如何監管將成為一個難題。如果對發泡餐具生産企業的監管沒有明顯提升,解禁之後,大量不合格發泡餐具將涌向市場,對公眾健康的損害可想而知。同時,中國的發泡餐具標準,因政策法規等限制,本身也遠落後於國際先進水平。
至於日本、美國等國家允許使用發泡餐具,那是因為人家早已建立了完備的回收體系。按照挺發泡餐具人士的觀點,目前發泡餐盒回收技術很成熟,回收造粒可以做再生産品,這也是相關部門認為發泡餐具引起的環境污染可以解決的理由之一。但想法和現實存在差距,回收技術的成熟,並不意味着回收體系已然建立,更不意味着回收體系能夠高效運行。
實事求是地看,發泡餐具價格本來就非常低廉,儘管理論上可回收利用,但浪費空間、價格低廉的發泡餐具實際上很難被有效回收。多年前,因為回收利潤稀薄,白色污染無人回收、遍佈城鄉的事實就是最好的證據。
綜上所述,要解禁發泡餐具,首先應該提高生産標準和准入條件,加強監管,並立馬着手建立回收體系。這些準備沒有做好之前,貿然解禁發泡餐具最終損害的只會是公眾的健康和權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