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蘆山地震災區裏,除了救死扶傷,最引人關注的恐怕就是紅十字會各級組織的身影,從中國紅十字總會常務副會長趙白鴿的言行,到一個只有10塊5毛的紅會捐款箱,抑或一篇新聞通稿的“考察”措辭乃至一名穿着紅會馬甲衫記者所戴手錶,都引發了網絡民意的熱議和反彈。與之相伴的,還有幾起最後被認定為謠言和誤會的消息,紅會正在新舊傳媒的聚光燈下接受着最嚴苛的檢驗,這可謂紅會之“囧”。 其實,就目前的信息而言,紅十字會各級組織在蘆山地震救援期間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無論是及時發動和&&捐款,還是冒險趕赴災區救援,還有趙白鴿面對激烈批評者的從容表現。公允地説,紅會的作為可能是比理想中的差,但也比想象中的好。現在紅會的努力,正在為之前工作中的不完善所透支的信用“還債”。 我們樂於看到公眾對於公益慈善類組織近乎苛刻的監督,儘管輿論也可能存在偏頗之處;也欣賞紅會對於外界質疑積極的回應與低調的行動,它試圖用更多的行動,讓自身形象改觀。當然,這個重塑公信力的過程可能相當艱難,且歷時日久。 這有三個原因,一是民間慈善公益組織的發展壯大,這為公眾大大增加了捐款渠道和從事公益的選項,他們會用腳投票。二是公眾的期待水漲船高,在見識了許多民間乃至海外公益組織在公開透明方面的先進舉措後,人們不會輕易滿足於紅會的改進。三是不少公益慈善項目需要地方政府和組織的配合,紅會也可能有心無力,一些工作上的瑕疵和不足可能並非它的過錯,但也可能被算在它頭上。 當然,這些困難不能成為紅會不去努力改進工作的理由,何況大部分並非不能克服。紅會現在的遭遇類似於一個附會出來的概念“塔西佗陷阱”:當政府部門失去公信力時,無論説真話還是假話,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認為是説假話、做壞事。目前這個“陷阱”不僅局限於紅會,還有“城管”、“拆遷”等不斷被情緒化和污名化的部門。 在我們看來,紅會飽受質疑的窘境正是中國改善公益慈善組織生存和運行狀況的契機。首先,紅會的信譽受損,人們傾向於捐款給其他民間慈善組織,這給他們發展騰出了一定的空間,當然長期而言,公益慈善事業不應該是分蛋糕,而是做大蛋糕。儘管在公益慈善領域並不如商業領域強調競爭,但是公眾依然期待通過競爭誰透明度高、比賽誰行政成本低,進而把這份公益慈善事業做大做強。如今,兩類公益慈善組織同&競爭的格局初現。 其次,紅會的遭遇也給其他慈善公益組織提了個醒,哪怕你出身名門、平台主流、功績卓著,一旦信任消退,彌補起來談何容易。當然,我們更期待也相信紅會能浴火重生,重塑公信力。至少它擁有半官方的身份,還有從頭再來的機會。對於更多公益慈善組織而言,可能就沒有這種機會了。正如《易經》中説,“君子終日乾乾,夕若惕,厲無咎。”意思就是整天積極作為,夜晚保持警惕,即使有危險也不會有遺憾與過錯。 其三,公眾對於慈善公益組織的不信賴,除了關於紅會的爭議外,對於這次震災表現不錯的“壹基金”也有質疑之聲,這也並非壞事,沒有誰可以長久擁有甚至壟斷信任和美譽。當然,我們也要防止對公益慈善組織的求全責備,它會讓整個行業的美譽度、信任度降低,最終會讓人們陷入無人可信的地步。但是,我們也要提醒,慈善公益組織不可信並不能成為公眾逃避參與公益和慈善的理由。“勿以善小而不為”,在我們生活、工作中,還有大量的公益慈善事務值得去做,你認為他們做得不夠好,那就自己來好了。這種廣泛的爭議會刺激更多小規模公益慈善項目和組織的發展。 所以,紅會之“囧”也是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的機會與幸運,我們期待紅會知恥而後勇,“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同時,各類公益慈善組織也能獲得啟示。對於公眾而言,更重要的還在於建設性的行動,而不僅僅是批評性的情緒。只有這樣,公益慈善領域才會出現新的氣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