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抗震比預測地震靠譜
2013-04-24   作者:賈壯  來源:證券時報
分享到:
【字號
  觀看四川省雅安蘆山縣7.0級地震抗震救災電視直播時注意到一個細節,蘆山縣人民醫院的大樓在地震中沒有遭到破壞,連容易受損的窗戶玻璃和樓頂的招牌都完好無缺。這棟建築是2008年汶川地震後由澳門特別行政區援建,其抗震能力經受住了此次強震的考驗。
  據建築結構方面的專家介紹,蘆山縣人民醫院大樓在此次地震之後仍可正常使用,強震之後能夠完好無損,應歸功於大樓建設時使用的“彈簧隔振”技術,這項技術在地震發生時發揮了很好的抗震作用。看到了經過地震考驗的隔振建築,建築專家非常興奮。
  和蘆山縣人民醫院相比,附近的一棟同樣是2008年之後修建的建築則坍塌嚴重,雖然無法認定其建築質量存在問題,但在抗震技術使用方面同蘆山縣人民醫院大樓一定存在差距。新建築尚且受損,老舊建築情況可想而知。中科院的遙感評估顯示,重災區寶興縣縣城的建築損毀率超過了60%,其中多為老舊民房和簡易工棚。在震中所在的鄉鎮,民居更是100%坍塌。
  地震時建築物倒伏是帶來傷亡最主要的原因,避免傷亡的重點應該是增強建築物的抗震能力。對建築抗震的重視程度,我們的近鄰日本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100多年來,日本是世界上對建築抗震最為重視的國家,1923年關東大地震後,日本就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建築抗震規範和橋梁抗震規範。在此後的時間內,日本的建築抗震努力一直在持續,1995年神戶大地震後,日本又對相關的規範作了大幅度修改,增加了隔振設計等內容。
  據了解,日本的建築抗震包括多個層次,從耐震、制震到免震和隔震,力求做到地震不對人造成任何傷害。耐震在理論上可以保證房屋建築不被破壞,制震是在房屋內部設置吸收和消耗地震能力的裝置,減少震動對建築結構的破壞,“免震”和“隔震”則採用在房屋的雙重基礎之間設置“橡膠鋼板疊合隔震墊”等方法,將地震力與建築物隔開,理論上可能在大地震發生時房屋內傢具不倒、人不受傷,極限可使房屋徹底不震。
  日本在建築抗震方面的努力,對於減少地震帶來人員傷亡發揮了重要作用,2011年“311”大地震中,帶來較大傷亡的是地震引起的巨大海嘯,而不是建築物倒塌。相比之下,中國在建築抗震方面的重視程度、資金投入和技術進步方面都有很大差距。因為造價原因,一些先進的建築抗震技術根本沒有推廣,城市建築雖然都有抗震標準,可實踐當中的執行效果很值得懷疑,近年來的“樓倒倒”、“樓脆脆”和“樓歪歪”屢見不鮮,建築抗震能力可以想見。至於廣大農村地區,民居建設根本沒有任何防震考慮,即便一些地方政府有意推動,農民出於成本考慮也基本不予理會。
  面對災難,我們從來不會屈服, “抗洪搶險”、“抗震救災”、“防汛抗旱”,核心都是一個“抗”字,其中隱含的意思是通過人力可以對抗災難。這種精神固然有助戰勝困難,但更現實和理性的做法還是要學會與災難共存,尤其是中國這樣多災多難的國家,特別需要樹立災難意識,在能力範圍內做足準備。
  拿地震來説,減少災害需要多個環節的努力,包括震前預測預警、居民防震教育、增強建築抗震能力、震後有效救助和災後科學重建等等。科學界已有共識,地震是無法預測的,震前預警的努力空間不大,其他幾個環節才是應該着重加強的地方。此次蘆山地震後,中國政府和民間的救助行動是可以打出高分的,中國在災後應急能力方面已居世界前列。我們最大的短板在於建築抗震和地震多發區居民的防震教育,其中又以建築抗震問題最為突出。
  蘆山地震的黃金救援期已經過去,接下來的工作將會逐步進入災後重建階段,痛定思痛,重建中必須重視建築抗震的重要意義。2008年汶川地震後,萬科董事長王石成為眾矢之的,原因是他回應外界質疑時曾説過萬科員工捐款以10元為界,不要讓慈善成為負擔。在那篇回應質疑的博客裏,王石還用了很大篇幅述説自己的關注點在於住宅的耐震情況,認為應該改進今後住宅建築的抗震能力,因為“生命是第一位的”,至今聽來依然是振聾發聵。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有序救災,期望我們進步得更快 2013-04-22
“4•20”蘆山地震:黃金救援72小時災區多陰雨 2013-04-21
蘆山地震致34座水庫受損 30萬人正常供水受影響 2013-04-21
雅安通往震中蘆山救災主通道搶通 2013-04-21
雅安地震首日焦點播報 2013-04-21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