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進一步擴大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自今年8月1日起,將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營改增”試點在全國範圍內推開,並擇機將鐵路運輸和郵電通信等行業納入“營改增”試點。同時,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力爭今年底或是明年初&&鐵路運輸和郵電通信改革方案,“能有多快就多快”。 由此看出,中央在營業稅改徵增值稅改革上明顯在加快步伐。那麼,中央這麼做的深層原因是什麼呢? 一是經濟發展形勢加速了中央以改革促轉型的速度。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國內生産總值11885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7%。7.7%的經濟增速,雖然在國家宏觀調控的增速範圍內,但是增長速度還是有點低。因此,通過改革現有不合理的經濟體制,釋放改革紅利,促進經濟轉型帶動經濟增長就成了新一屆中央政府的必選項。 發展第三産業對增長的帶動作用非常明顯。每投資100萬元可提供的就業崗位中,重工業是400個,輕工業是700個,服務業是1000個。服務業發展對解決就業問題有巨大推動作用,而充分的就業又是激活居民消費、拉動內需的一個前置條件。 “營改增”改革主要惠及的對像是第三産業,將減少因稅制不統一造成的重復徵稅現象,降低企業稅負。由於中國長期對勞務徵收不同的稅收,抑制了第三産業的發展,這成為中國經濟的短板。一季度經濟數據顯示,第三産業僅佔GDP的47.5%。但是,國際上經濟發達國家如美國等,第三産業佔GDP比重都達到70%左右。“營改增”之後,上海服務業和就業等方面得到了快速發展。據國家稅務總局局長王軍介紹,上海試點“營改增”以來,有力助推了經濟結構轉型。數據顯示“營改增”後上海市三産增加值佔全市生産總值比重首次超過60%。據專家測算,“營改增”因素使上海市經濟增長增加了0.6個百分點左右,增加就業14萬人。 二是“營改增”稅制運行規律倒逼改革提速。在上海等地試點“營改增”之後,確實有很多企業減輕了稅收負擔,但也有一些企業的稅收負擔不降反升。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進項稅額抵扣不足。因為增值稅是以應稅貨物和勞務在流轉中的增值額為課稅對象的,比如一個茶杯,為生産這個茶杯購進原材料等支付了5元的成本(不含稅,以下數字都不含稅),這個茶杯生産成之後銷售,取得了10元的銷售額,那麼這個茶杯就産生(10-5)*17%=0.85元的增值稅。 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一個企業增值稅稅負大小取決於兩個方面。一、按生産貨物的銷售價格所計算的稅額(專業稱銷項稅額,即上例10元乘以稅率),另一個是為生産貨物購進原材料等成本所繳納的稅額(專業稱進項稅額,即上例5元乘以稅率)。具體到徵收管理實踐中,就是企業能否取得購進企業繳納的增值稅稅額發票,進行以票扣稅。但是如果按照試點方案,只在上海或者後來擴容的北京等10個省市運行“營改增”新稅制,那麼企業為了能夠取得可以抵扣的進項稅發票,業務範圍就會縮小到試點地區進行交易,相關企業會遷移企業註冊地,流向稅負較低的試點地區,這樣就形成了政策的洼地效應。 這種政策洼地效應的負面影響:一是加劇地區發展差距,對沒有試點營改增新稅制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二是對企業擴大經營帶來不利影響。具體來説,如果企業購進原材料選擇範圍縮小,就不能按照市場規律配置資源,企業的經營和銷售渠道也會縮小,反而不利於企業擴大經營,開放式發展。 另外,為全面推進改革,釋放改革紅利,向人民兌現推進改革的承諾,樹立政府改革公信力,也必然要求加快“營改增”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