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陽能行業曾經的龍頭老大無錫尚德,上個月宣布了公司破産重組。 無錫尚德曾經是一匹黑馬。這家成立於21世紀初的企業,一度是中國太陽能行業甚至整個中國企業界最耀眼的明星。2005年,尚德成功在美國紐交所上市。而作為尚德創始人,施正榮在上市後的第二年也以186億元身家成為當年的中國首富。 然而,尚德的光環很快就黯淡下來。隨着歐債危機和歐美對中國太陽能晶硅電池展開“雙反”以及國內晶硅電池産能的迅速膨脹,尚德很快陷入困境,並在一年前就傳出可能破産的消息。所以,此次尚德宣布破産重組被業界稱為“預料之中”。 老大走向末路,多少會讓人惋惜。也有不少人在惋惜之餘,分析了各種巨人轟然倒下的原因。筆者在此倒不想糾結於尚德失敗的具體原因,而談兩點或許對太陽能行業以外的企業也有借鑒意義的啟示。 首先,新興産業絕非投資的避風港。相反,由於其機會多、機遇大,風險可能也遠遠高於傳統領域。 作為新能源領域的太陽能産業無疑是地道的新興産業、朝陽産業,因此很自然會成為資本趨之若鶩的領域。特別是在資本充裕、游資氾濫時期,新興産業往往被認為是投資的避風港,是高收益、低風險的領域。 正是出於這樣的認知,使得太陽能電池生産廠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中國大地,産能迅速過剩。而在太陽能電池之前,風機製造業也曾重復過這樣的故事,國內大大小小的風機製造企業短時間內就迅速突破百家。 無論太陽能電池還是風機製造業,其今天不景氣的事實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新興産業同樣有風險。特別是在大家盲目一擁而上的情況下,甚至會成為高風險領域。道理很簡單,越是新興的産業,其技術的更新換代越快,市場的變化越劇烈。所以在這一領域的企業,如果不具備更敏銳的市場預見性和技術實力,就非常容易被淘汰。 而且,新興領域由於市場的不確定性,還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現象,那就是“先驅”容易成為“先烈”。最早進入者由於肩負着從零開始培育市場的重擔,往往在迎來黎明的曙光之前就堅持不下去而黯然離場。比較而言,傳統産業領域技術是成熟的、市場是穩定的,因此傳統領域企業新陳代謝的速度遠遠低於新興産業,相對而言企業的風險反而小些,這也是在傳統領域較少見到企業大起大落的重要原因。 所以,對於蜂擁而來的投資者,必須看到新興産業潛在的高風險性,不能僅僅憑一腔熱情或一時運氣,就期望獲得持久的成功,如果不做好充分的準備,搞不好也會成為下一個尚德。 其次,規模不一定是救命稻草,做到老大也不意味抗風險能力就一定高。 尚德的規模不可謂不大。鼎盛時期,其晶硅電池的産能居世界第一。但世界第一的規模並沒有救尚德的命,相反,在産能出現嚴重過剩而市場卻快速萎縮的雙重壓力下,巨大的規模反而變成巨大的包袱。 曾幾何時,中國企業有一種規模崇拜。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各行各業都感慨於跨國公司的規模,“我們全國的産量還不如人家一個企業的産量”之類的感嘆不絕於耳。 的確,在工業經濟時代,規模和效益密切關聯。生産規模越大,成本越低,效率越高。所以在工業化進程初期,企業的“規模崇拜”無可厚非。但是到了工業化後期,特別是到了信息化、網絡化交織的所謂第三次工業革命到來之際,繼續簡單地迷信規模就會有危險。 道理也很簡單,在工業化初期的市場供不應求階段,上規模是鐵律,因為那時候需求不是問題而能力才是問題,所以生産能力越大自然也賺得越多。但是在工業化後期,在幾乎所有領域的産能都出現過剩甚至嚴重過剩的情況下,單純的生産規模龐大就未必是好事。因為你規模大,被閒置的産能也就越大,包袱也就越重。同時,船大掉頭還慢,轉型也比其他企業困難。所以到這時候,規模這把雙刃劍搞不好不僅不會增強自己的抗風險能力,反而會實實在在地傷到自己。 所以,太陽能電池領域的世界老大尚德以及手機領域曾經的世界老大諾基亞如今的沒落都告訴我們,做到老大不容易,坐住老大更難。不管企業做到何等規模,想追求長盛不衰,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培養一個能力,那就是企業的創新能力。失去了這一能力,其他的任何能力都很難長久地依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