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蔡競在新聞發布會上呼籲,由於交通組織、次生災害、後勤保障、個人救助風險等原因和不可抗拒因素,不倡導個人自行前往災區救援救助。作為災區政府卻發出呼籲,不倡導個人自行前往災區,豈不是冷落了老百姓的滿腔熱情?
應該説,政府不倡導個人自行前往災區是基於理性的決策,而我們的國民在支援抗災時,也不能只顧熱情,而需要增加一份理性。之所以作出這樣的決策,起碼基於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目前災區的條件不允許過多的車輛和行人進入。地震造成雅安市寶興縣道路通訊中斷。四川省一級交通部門下達命令,要求除救援之外的所有其他車輛停止進入,留下生命通道供醫療救援隊伍,包括各類物資運輸車輛進入也被停止。
另一方面,非專業人員進入災區難以發揮作用。目前這個階段,挽救生命、救治傷員是第一位的,需要武警官兵和專業人士為主體的救援人員,沒有經驗只憑熱情自發前往災區往往會既無用武之地,又會造成本來就擁擠、危險的災區的救援工作受到影響,甚至對自身造成傷害。
這樣的情況,在過去的地震救災中都有發生:一些血氣方剛的年輕人自發組織進入災區救災,他們完全沒有經驗,缺乏組織、缺乏準備,到達災區後連自己都照顧不了,得解放軍給他們以幫助,物資短缺的情況下還需要分走一部分資源,除了添亂沒幫上忙。正因為如此,政府和專家都呼籲,沒有經過培訓的志願者不宜自行進入災區。
其實,在經歷過汶川和玉樹地震之後,我們更應該有這樣的理性:抗震救災必須在統一領導下進行,在大災面前,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國家組織的救災行動。作為普通公民,可以服從組織的調動,需要時立刻奔赴救災前線。而對絕大多數公民來説,顯然不需要都跑到蘆山去,還是應該堅守崗位,做好本職工作。我們可以在家門口參加抗震救災。例如,參加募集錢物、獻血等同樣是救災;在將來的災後重建階段,志願者可以深入群眾開展災民心理安撫,幫助災區恢復工作、生活秩序等。就目前而言,我們的主要精力還是做好本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