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災責任意識不可或缺
2013-04-22   作者:王石川  來源:大眾日報
分享到:
【字號
  地震是人類的共同災難,在抗擊災難的過程中,能夠看出一個國家的立場,一個政府的情懷,還能檢驗出一個人的責任意識和社會文明的底色。
  猶記得汶川大地震中,志願精神的崛起與綿延,民間組織的迅速反應,都折射出公民的責任意識。蘆山地震,不少人在悲傷之餘,按捺不住衝動,迫切希望前去震區貢獻力量,精神可嘉。但此時前去顯然不妥,如果過多的社會車輛涌入,留給專業救援隊伍的生命通道就會擁擠,導致救援延宕,志願者本想救人結果卻添“堵”,可謂好心做了壞事,實不可取。
  增強責任意識,應有職業倫理。有學者提醒去雅安的記者應注意一些事項,比如“別拍攝殘缺身體等過於慘烈的畫面”“遵循知情同意、最小傷害等倫理規範”“絕不因採訪給救災添亂”“別讓孩子反復講述父母傷亡”等等,這些提醒是及時的更是中肯的,頗有針對性。一些記者懷有道德家、恩人、過度英雄主義等情結,認為報道越徹底對震區民眾越有好處,殊不知,有時過於聚焦也是一種傷害。
  增強責任意識,就要摒棄特權思維。有的志願者、媒體從業者前去震區,充滿着優越感,有意無意地要求享有特權,這就進入了認知誤區,誰也不能因為身份特殊就要求特權,更不能因為是志願者或支援者就提要求、要條件。
  一説到責任,人們容易想到獻血、捐款,想到激情、公益,公民責任確實包括這些方面,但顯然又不止這些方面。在當前,不製造、傳播謠言,揭批造謠者,是公民責任;不消費災難,不傳遞負能量,也是公民責任。增強責任意識,不僅體現在批評,還體現在強烈的建設性,比如呼籲捐款透明,監督善款用在刀刃上。有關機構也應該邀請社會公眾與他們一道,對在此次雅安抗震救災中的善款善物募集及使用情況予以全程監督,使之完全透明,發現任何違法違紀現象,均可隨時舉報……
  21日有網友披露這樣一個細節,雅安地震山區的彩色小學校,固若金湯,樹蔭飄搖,小娃子們的籃球場,以前從沒人知捐建者是誰。今天才知道了,這是2008年地震後巴曙松先生等人捐建,並請李培根院士書寫的石棉縣華中科技大學校友希望小學。巴曙松已在微博中證實此事,並謙卑地稱“應該感恩的是老師們,他們在地震中堅守;以及一同操辦此事、認真落實確保各個環節質量和進度的朋友們,我們都認為這是難忘而溫暖的記憶”。無論巴曙松捐建還是確保工程質量的人,他們都可敬可讚。這樣的責任意識就應該傳遞,多多益善。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抗震救災:中國能源企業在行動 2013-04-22
外媒肯定中國抗震救災迅速高效 2013-04-21
[雅安蘆山地震]多家上市公司參與抗震救災 2013-04-20
【雅安蘆山地震】四川雅安地震衝擊A股 多家上市公司參與抗震救災 2013-04-20
多家上市公司參與抗震救災 2013-04-20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