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債危機倒逼改革
2013-04-19   作者:葉檀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字號

 
  葉檀

  中國是否是隱性的債務大國?
  IMF、惠譽、高盛等機構紛紛警示中國地方債風險,惠譽甚至將中國的長期本幣信用評級從AA-下調到A+,自1999年以來中國主權信用評級首次被一家大型國際評級機構下調。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董事長張克近日在接受採訪時&&,“我們對一些地方政府的債券發行進行了審計,發現他們非常危險。”張克此番表述,絕非危言聳聽,必須認真對待。
  最好的事情是,中國地方債危機能夠倒逼出一次改革。
  中國金融業改革是倒逼出來的成果,金融業的第一次改革圍繞着增加股東、剝離不良資産、上市、逐漸市場化的路徑,其背景是各大銀行接近破産。沒有這一背景,銀行不可能改革。
  此次地方債的背景是地方政府主導的投資拉動型經濟模式,導致效率低下,無論是從全要素生産率,還是從資金使用效率,都顯示出目前的投資發展模式是大量資金堆砌出的債務陷阱。但很多地方政府仍然在穩增長的帽子下擴大投資,沒有認識到改革的急迫性和必要性,因為債務可以展期,公共服務與公共産品的價格可以提高,土地出讓收入還在節節上升,地方政府甚至可以用圍城賣門票的方式聚斂資金。
  也許債務會崩盤,但不是現在,而崩盤的方式並不是擠兌,而是資本貨幣市場崩盤與貨幣購買力下降並存。
  從理論上説,中國地方債務風險高,政府手中擁有的資産更多,除了土地之外,還有各種廠房、礦山、賓館、旅游資源、儀器設備等等。截至2012年底,全國共有953家國有控股公司在A股市場上市,佔A股市場上市公司數量的38.5%,市值合計13.71萬億元。加總政府的資産,幾十萬億不在話下,即使以最可怕的地方債務20萬億計,也完全可以兌付到期賬單。
  美夢的背面是噩夢,事情完全可以向相反方向發展:政府遲遲不願意推動改革,通過銀行、信託、股票債券市場等各種方式獲得便宜錢,對民間財富竭澤而漁,直到所有的融資市場都如A股市場一樣處於喪失信用的狀態。此時政府試圖改革,但企業産能過剩、同質化競爭可以導致資産一錢不值,實體經濟下行使得礦産、土地等資源價格一落千丈。看看底特律市中心的房地産,看看鄂爾多斯的慘狀,資産在當地經濟崩盤時一錢不值。不嫁靚女嫁醜女,結果就是年華老去所有的資産大清算。日本式的資産負債表惡化的結果就是,從個人、企業到政府,所有擁有資産的人都有可能成為負翁。
  國際評級機構對於中國的幾次預言全部落空,並不意味着這一次還會落空。關鍵在於改革的勇氣,以及改革的智慧。
  中國銀行業改革之前,大部分人認為金融行業的兌付危機與破産潮在所難免,政府拯救銀行的唯一辦法就是釋放通貨,讓全民為危機買單。事實證明,適時而來的出口經濟,以房地産與汽車消費為主的內需狂潮,加上銀行業的改革,使得大型國企與銀行業順利度過了危機。
  與前一次改革不同的是,此次改革已經步入深水區,投資拉動走到效率下行的轉折關頭,房地産與汽車消費引擎轟鳴十年需要休息調整,否則將成強弩之末,第一輪出口熱潮已經結束,中國需要利用已有的産業鏈發掘新的出口産品。
  此次改革觸及制度調整,這是最難的部分,能否如實公布大型企業的財務數據,在高鐵等項目中引入民間資金,是否能夠在實踐上強有力地建立同股同權機制,保障民營股東的權益,地方政府的融資能否在公共財政層面、信用評級方面得到最基本的約束。
  面對千頭萬緒的中國經濟現象,深入挖掘之後,其關鍵詞是相同的,那就是效率、信用,沉溺於虛假的繁榮表象,被自製的贏利數據催眠,當民間財力耗盡,或者轉移之後,資産負債表的惡化將不可避免。
  這一次的改革,比銀行業的改革更難,更深刻,對中國未來更關鍵。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發揮市場機制讓經濟重獲動力 2013-04-10
地方債規模擴張或削弱減稅作用 2013-03-29
理財市場要關“歪門”開“正路” 2013-03-29
地方債再引關注凸顯中國地方政府融資方式亟待革新 2013-03-28
穆迪警示收入增長放緩可能推高中國地方債務 2013-03-11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