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三個季度中國經濟可能會出現震蕩上行(弱增長)走勢,最後一個季度可能會下行。從2013年到2014年這段時間中我國經濟可能出現一個調整過程。直到2015年之後,中國經濟才可能走出這一輪調整,步入到中速增長軌道。未來具有發展潛力的産業主要有節能環保産業、生態産業、海洋産業、信息産業、綠色産業、文化産業、大健康産業、生産性服務業、現代農業、與新型城鎮化有關的行業。
從中國經濟的短期(2013年)走勢來看。全年將呈現“前升後降”的趨勢。這與2012年的走勢正好相反,2012年是前三個季節下降、第四季度出現反彈。而2013的前三個季度中國經濟可能會出現震蕩上行(弱增長)趨勢,最後一個季度可能會下行。關於今年前三季度經濟會繼續震蕩上行(弱增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2012年年底的經濟反彈余威還在,“路徑依賴”使這種反彈持續一段時間。第二,政府換屆,給投資者和消費者帶來了新的信心,從而帶動經濟上行。第三,中央提出要推動新型城鎮化。在強調推進新型城鎮化之後,地方政府、資本市場、房地産企業都受到鼓勵,從而帶動經濟繼續震蕩上行。第四、國際經濟形勢好轉,特別是美國經濟繼續復蘇,歐盟經濟企穩,日本經濟好轉等,刺激中國出口,帶動經濟上行。
關於經濟可能於年底出現下行的原因有兩個方面。
第一,去年5月份我國採取了穩增長的政策措施(一定程度的刺激政策),這種刺激政策帶來的效果一般持續時間會有一年左右。例如2009年初的4萬億投資,帶來了經濟的快速反彈,持續時間也就是一年左右。實際上從2010年的第二季度開始,中國經濟就已經出現下行趨勢,GDP增長從2010年一季度的12.1%一直跌到2012年三季度的7.4%。
刺激政策是治標不治本的短期措施,一旦刺激政策停止後,經濟就可能進入下行通道。因為刺激政策這種“強心針”不能老打,打多了會出現負面效應。因此去年採取的穩增長措施雖然從去年10月份以來帶來了明顯的反彈效果,但反彈的持續時間不會太長,最多也就一年左右,到今年的年底經濟可能出現下行趨勢。
第二,今年二三季度可能會採取新的宏觀調控政策。為什麼會採取宏觀調控政策?那是因為隨着GDP、工業增加值等指標的反彈和上升,有幾個主要指標也跟着反彈,即CPI和房價反彈。
實際上CPI和房價從去年年底就已經開始出現反彈,2013年2月份的CPI已經達到了3.2%,一些熱點城市房價已經開始出現反彈。比如北京,部分樓盤增長幅度超過了20%到30%。當然,新&&的“國五條”政策會對這一波的反彈趨勢起到一定的抑製作用。如果CPI、房價等繼續反彈再持續幾個月,老百姓和市場將無法承受,屆時中央有可能採取新的宏觀調控措施,不需要太長的時間,經濟又會出現下行。
從中國經濟中長期走勢來看。從2013年到2014年這段時間我國經濟可能出現一個調整過程。直到2015年之後,中國經濟才可能走出這一輪調整,步入到中速增長軌道。
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保持了10%左右的高速增長。現在高速增長階段已經結束了,中國經濟將要步入中速增長時期,以6%—8%左右的中速增長速度一直持續到2020年前後,到2020年後可能以4%—6%保持到2030年,這樣2030年就可能提前20年實現小平同志所説的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之後,增速會進一步跌到2%—4%左右,就像當今大多數發達國家情況一樣。這是經濟發展的規律,其他國家都是這麼走過來的,我國也不能例外。當然這不排除個別年份政府通過刺激政策可以使經濟增長超過10%,但那是不可持續的,因為我們的潛在經濟增長率下降了,資源環境的約束也越來越嚴重了,即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等環境惡化已經不允許有這麼高的增長率了。
目前這幾年,我國正處於高速增長階段向中速增長階段轉換的階段,經濟增長速度的下滑,對我國很多企業和産業帶來了不少的挑戰,為什麼當前有很多企業面臨很大困難,都與這种經濟背景有很大關係。
不過從2015年以後,儘管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不如過去那麼高,但是還可以維持一二十年5%-8%的增長,這在全球仍然屬於高增長。所以中國經濟前景整體是樂觀的。為什麼樂觀?有兩個主要的原因。
一是中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正處於中期階段,相當於一個人正處於青壯年時期。隨着工業化城鎮化的繼續推進,中國經濟還將保持一二十年的中速或中低速增長。
二是中央已經開始強調要加快改革。只要我們推進改革,就可以調動各個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就可以推動技術進步,推進兩化融合,推進結構升級,獲得新的生産力,這叫做改革紅利。改革是中國未來最大的紅利。這兩個方面來看我國長期經濟增長總體是樂觀的。
根據市場趨勢分析,根據對“十八大”報告的分析,未來具有發展潛力的産業主要有以下幾個。
一,節能環保産業。十八大報告特別強調要大力發展節能低碳産業。為什麼這個産業發展前景不錯呢?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消費者認可。現在消費者買任何産品,都開始關注這個産品是否節能、綠色環保和低碳,如果産品符合這些要求的話即使貴也願意買,反之則再便宜也不要,這會成為産業發展的市場需求動力;二是世界各國政府的鼓勵,也包括我國政府,制定了很多政策支持鼓勵發展節能環保産業。
二,生態産業。十八大報告特別強調要建設生態文明。生態文明建設從産業角度需要有生態産業發展。生態産業包括林業、部分農業、水産業及沙漠治理方面的産業等。我國面對巨大的資源環境壓力,需要通過發展生態産業,來實現既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又發展經濟的目的。
三,海洋産業。十八大報告強調要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發展海洋經濟的背後就是海洋産業發展。海洋産業包括捕撈業、油氣産業、新能源産業等。沿海一些省市已設立了藍色經濟試驗區等來加快海洋産業發展。
四,信息産業。信息産業在上個世紀90年代曾經迎來了一次發展高潮,在2000年前後雖然遇到了一些挫折,但沒過多久又重新興旺起來。信息産業正迎來新一輪的高速增長,將可能出現大的技術突破,尤其是在信息行業與産業及其他行業的交叉地帶,將産生很多新的行業。我們已經明顯感受到信息産業正在改變生産生活方式。信息産業的發展可以不斷降低信息成本,從而帶動其他産業的發展,使所有産業都受益。所以信息産業還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五,綠色産業。産業前面加上一個定語——綠色,就是綠色産業,這裡的綠色不只是顏色概念,而是指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或節能減排。産業下一步升級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綠色低碳,這是世界潮流,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如果某個産業企業能率先在節能環保上做得比其他企業好,且將成本控制在一定範圍內,那它就能佔領新的市場,獲得新的競爭力。
六,文化産業。十八大報告特別強調了文化建設,對發展文化産業提出了具體方針,包括要開展全民讀書活動,創新文化的業態等。政府政策鼓勵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文化産業符合消費結構升級的方向,“學樂康安美”這些新的消費需求有很多需要文化産業來滿足。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都需要提高自己及其子女的素質,提高自己生活的品質,都需要文化産業來滿足。
七,大健康産業。這裡的大健康産業指是醫療産業、醫藥産業、保健産業、養老服務業等。十八大報告強調要大力發展中醫藥産業,發展養老服務業等。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一個人都要追求健康、快樂、長壽,需要這個行業來滿足,所以大健康産業有巨大的發展前景。
八,生産性服務業。包括金融業、物流業和商務服務業等,其中商務服務業裏面有一部分與信息産業相交叉。在金融業方面,十八大報告強調要發展民營金融業,這在以前是受限制的,現在提倡要大力發展。在物流業方面,全世界500強中有幾家是物流企業,我國的現代物流業才剛剛起步,物流業中的快遞企業主要是同城快遞公司,今後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買東西都通過網購,這需要物流快遞業來支撐,所以這個行業發展前景廣闊。
九,現代農業。現代農業包括各種觀光農業、旅游農業、設施農業、休閒農業、體驗農業、都市農業和創匯農業等。現代農業比許多人通常想像的投資回報率要高,現代農業的産業鏈較長,産業附加值較高。目前在很多大城市的郊區,投資農家樂等現代農業回報就不錯。
十,與新型城鎮化有關的行業。新型城鎮化涉及房地産業、建築業和很多服務業。城鎮化意味着人口和生産要素從效率較低的區域向效率較高的區域轉移,可以提高整個國民經濟的效率,同時帶來很多相關行業的發展。
以上十個行業,其中包括了産業和信息産業。總的來説,判斷一個行業是否有發展潛力有三個標準:第一是符不符合消費結構升級的方向,即有市場需求的行業才有潛力;第二是符不符合綠色低碳的方向,這是世界潮流;第三是符不符合政府政策鼓勵的方向。如果同時符合這三個標準和條件,那這個行業未來發展前景可能較好。
一是産業信息化。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化融合,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和快速變化的客戶需求帶來産品利潤空間受擠壓的雙重壓力下,製造企業尋求製造增值服務和轉型升級已勢在必行。隨着兩化融合的不斷深入,製造業需要進一步借助信息化手段實現精益製造、智能製造。數字化工廠的實現將會把信息技術、現代管理技術和製造技術相結合,實現産品設計、經營管理、生産製造等環節的數字化和集成化運行,從而提升企業綜合競爭力和綜合效益,最終幫助製造企業在激烈競爭中生存和發展。
二是産業服務化。製造業的發展一定要與服務業的發展相融合,信息服務業本身就是服務業,而且信息産業不僅是服務業而且是製造業和服務業發展的橋梁和紐帶。之所以將産業分為服務業和製造業,是為了統計分析的方便,現實生活中這些行業都是相互交融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例如北京現代是什麼企業?主要是製造業,製造汽車,但其服務業的比重也佔到百分之二三十。所以製造業服務化、製造業和服務業相交融發展,是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
三是産業高端化。所謂産業高端化,就是要提高産業及其産品的附加值,即大力發展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産業。為什麼一定要高端化呢?有兩個原因:一是消費者的需求檔次上升了,必須高端化才能滿足新的需求;二是“高成本時代”到來了,如果不實現高端化,企業就無法消化高成本、實現持續發展。
四是産業特色化。在全球分工協作體系中,我們要發展有自己特色的産業。要依靠自身的特色資源,發展特色産業,形成我們的特色競爭力。只有具有特色才能有優勢,只有具有優勢才能有競爭力,只有有競爭力才可持續發展。
五是産業集群化。要按照産業集群的規律去發展産業。對每個企業來説,要盡量成為産業集群“種子企業”,或者主動參與到産業集群中去。為什麼要推進産業集群化?因為産業集群蘊藏着産業發展的核心秘密,凡是産業集群發達的地方,經濟也比較發達,否則就不太發達。産業集群可以從多方面降低成本,如降低生産成本、營銷成本、運輸成本、學習成本、信息成本、交易成本,同時可以産生多方面的效益,如規模經濟、範圍經濟、網絡效應、集聚效應等。
如何推進産業集群化?站在一個地方或園區角度來看,主要可採取以下三個措施:第一,要善於培育或引進産業集群的種子企業,通過種子企業的生根開花結果,帶領一片産業集群的形成;第二,要善於利用行業組織,如商會、協會來發展産業集群,因為行業組織非常有利於産業集群的發展;第三,要高度重視産業集群中中小企業的作用,尤其是重視中小企業的分工協作。
六是産業品牌化。即發展品牌産業、品牌企業、品牌産品、品牌企業家、品牌園區,通過品牌來提高附加值,通過品牌來提高競爭力。現在許多品牌都被外國企業控制了,我們要打造中國人自己的産業品牌,提高我國産業和産品的附加值,也讓其他産業鏈較低端的國家為我們打工。
七是産業綠色低碳化。也就是説,要推進産業按照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要求去發展,大力發展符合節能減排要求的産業。綠色低碳乃世界潮流,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只有積極主動適應這種潮流,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生存下去。
八是産業國際化。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企業要積極主動地參與全球的産業分工協作,分享全球分工協作的好處。即便是在我們自己的家門口,在國際化的新形勢下,跨國公司已打到了我們家門口,不國際化是沒有出路的。
如果將體制方面也考慮進來,還有一個産業市場化的問題。也就是説,我們今後要更多地利用市場機制去發展産業,政府主要起到規劃引導作用,為産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只有這樣,産業今後才可能實現持續發展,才能夠形成真正的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