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北京交通大學中國産業安全研究中心首度發布了系列産業安全報告。其中的《中國新能源産業發展與安全報告》顯示,目前我國新能源增量在多個領域位居世界前列,部分新能源關鍵技術獲得突破,産業政策不斷深化,但新能源關鍵設備及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應引起重視。 報告顯示,我國新能源各重點産業發展現狀為:風電産業平穩增長;光伏産業成熟度高,但産能過剩態勢明顯;生物質能産業尚處於起步階段;地熱産業特色開發利用格局初步形成。報告指出,我國新能源産業總體而言對外依存度較高,風能産業、光伏産業、生物質能産業與地熱産業的關鍵設備及核心技術尚需從歐美輸入。 這種情形令人擔憂。一方面,我們正在大力發展新能源産業,另一方面,核心技術、應用市場、關鍵技術和設備卻掌握在國外。試想一下,核心設備掌握在別國手中,我們要發展新能源産業,大量的設備需要從海外進口;核心技術掌握在國外,我們要想發展新能源産業,勢必要花高價去購買。而這不僅僅是資金的問題,最關鍵的是,如果我們一直無法掌握核心技術,將始終受制於人,哪一天對方不願意再進行技術輸出,那我們巨大的前期投入將“前功盡棄”。而應用市場一旦始終在海外,國內應用市場沒起來的話,我們生産的産品再多再好,海外市場也始終因為新能源産業是“政策市”而萎縮甚至消失。 最生動的例子就是,這兩年,中國光伏産業從美國“雙反”到歐盟對中國光伏産品進行強制進口登記,所遭受到的種種抑制。在整條光伏産業鏈中,上游的晶體硅製備、切片環節技術門檻最高、利潤回報最大,而下游的電池、組件製造環節,則技術門檻較低、利潤回報較少。然而,我國企業主要從事的,恰恰就是産業鏈中下游的電池、組件製造環節,上游的晶體硅材料主要為歐美和日本的傳統七大廠商所壟斷。對我國而言,所謂的“光伏大國”僅僅是“生産製造大國”,再説得準確一些,我國依舊沒能擺脫“世界工廠”的角色;資金、技術、市場等戰略制高點留在了海外。上游晶體硅材料、下游發電市場“兩頭在外”的困境,使得我國光伏産業形成了“議價能力低”、“抗風險能力低”的“雙低”局面,以至於美國與歐盟來個“雙反”政策,一下使中國的光伏産業跌入“寒冬”。 因此,中國的新能源産業應盡快降低較高的對外依存度,盡快掌握核心技術、研發核心設備、培育應用市場,否則始終只能被“牽着鼻子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