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有記者以導購員、學徒工身份,應聘北京多家眼鏡店、加工車間,發現其中暴利,個別商家對消費者有一整套的推銷貓膩,還有商家玩起文字游戲,山寨國産貨改個英文字母就變成了國際名牌。 坊間對於眼鏡暴利並不陌生,不少人購買眼鏡時,也時常多一個心眼,與商家討價還價。然而,即便如此,消費者仍會在打折陷阱裏中招。 少數商家在生産地批發價幾元至幾十元的鏡架、鏡片,在商店櫃&上,身價翻了幾十番,動輒幾百元甚至上千元,即使打三折仍賺翻番。在一些眼鏡店,出現了不少“國際名牌”的身影,定價通常在600元到2000元之間,而這些所謂的“國際名牌”均是山寨貨。顯然,這些商家的做法,有牟取暴利和欺詐消費者之嫌。 眼鏡市場放開,並不等於可以因消費者不知情,就用高於成本價的幾十倍的價格牟取暴利,更不應當冒充“國際名牌”欺詐消費者。對於商家這些違規行為,物價、工商、質檢等監管部門理應依法懲處。這些不法商家得以安然無恙的牟取暴利和欺詐消費者,不能不説是監管部門的失職。從這個意義上説,真正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混亂眼鏡市場的監管缺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