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兩則消息引起公眾的強烈關注,一是被稱為中國人心中“最美小城”的鳳凰古城,因對所有游客必須收148元的“入城費”,古城商鋪關門,“閉門謝客”抵制“一票制”,這是繼去年東北某地因商家抵制亂收費的罷市活動之後,又一起因亂收費引發的公共事件。 與此同時,4月10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自8月1日起,營業稅改徵增值稅的試點範圍擴大至全國。這是繼3月份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宣布本屆政府要把政府性收費砍掉1/3之後,又一次表明中央政府輕稅薄賦,希望通過更大力度、更大規模的減稅為企業減負的誠意。兩件事看似本無關聯,但背後還是有着複雜的利益博弈。 在經濟相對困難時期,厲行減稅降費,是降低企業營商成本,應對經濟複雜狀況的對症下藥之舉。減稅降費減輕了企業負擔,促進企業景氣狀況的提高,減輕對消費者的成本轉嫁,有助於提振消費,拉動促進經濟增長。但是,一些地方連“小魚小蝦”的個體工商戶都不放過,“小魚小蝦”反映稅務部門調高了稅收定額,
在結構性減稅後,稅賦不降反升,甚至出現倍增。一些地方迫於“增收”考核的巨大壓力,濫用稽查力量,普遍按照上限徵收,甚至帶檢察院和公安上門找納稅人“談話”,“過頭稅”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地方實在收不到稅,按人頭攤派費用,不可避免地出現增加企業稅費負擔的問題。從東北某地因商家抵制亂收費的大規模罷市,到此次鳳凰古城的“入城費”事件,一座千年古城演繹出“收費的鳳凰不如雞”的罵名,並為此蒙羞,但此類事件的發生又是大概率事件,絕非個案。 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從近兩年一些地方公布的年度稅收“光榮榜”、“百強榜”來看,“金榜提名”的主要是壟斷性的煙草、電力、金融、電信等企業,表面看是他們交的稅,實際上是以其特殊的壟斷地位,賺取超額利潤,並代所有消費者交稅。這些行業富得流油、“利潤高得不好意思説”、“想不賺錢都難”的同時,結構性減稅的甘霖並沒有真正惠及在生死線上徘徊的中小企業。而其根子在於經濟的高增長過程中,一些地方和部門習慣了收入動輒30%甚至40%的高增長。當結構性減稅付諸實施,財稅收入必然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於是歪嘴和尚就“坐不住了”,動腦筋,“上手段”,拉網式“組織收入”。工商、稅務、衞生防疫、街道、交管、城管等七所八所輪番上陣,“梳篦子”似地“一輪輪來”,按下葫蘆浮起瓢,中小企業不堪重負,在開工難和生死線上掙扎。 今年以來,外部環境進一步惡化,外需不振,實體經濟困難,許多地方外貿增長只有1%甚至負增長,固定資産投資和消費增長繼續放緩,但地方財政收入繼續呈現高增長態勢。除了較高的企業稅賦,還與稅務部門代徵的“世界最高的社保繳費率”不無關係,以“五險一金”計算,目前企業繳費佔比35%,為少繳社保費,許多企業壓低基本工資。最近,某省地稅部門一份“喜報”説,從代徵社保費以來,其累計代徵的社保費已接近萬億元大關,但面對這麼龐大的社保費,從上到下還在為養老金缺口犯愁,吹風在延遲退休年齡上做文章。 “中國財政收入去年已經到了11.7萬億元,1978年只有1000多億元,”在不久前的一次會議上,中央領導同志談到30多年超百倍增長的財政收入,感慨稱“不能把這個錢用去搞重復建設,用去搞産能過剩。要把這個錢用好,用到該用的地方。”
這道出了問題的實質,我們的收入總體不算少,關鍵是如何用,不折騰,不糟蹋。在實體經濟較為困難,大規模減稅呼聲此起彼伏,結構性減稅全力推進的同時,要嚴格建立督查制度,保證減稅落到實處,防止地方各種變相的對衝手段干擾。同時要嚴把支出關,
把錢“用到刀刃上, 用到該用的地方”,真正把百姓血汗錢更多地用於民生保障,而不是被一些部門以名目各異的理由去糟蹋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