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型其核心是轉變經濟增長的類型,即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産出、低質量、低效益轉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産出、高質量、高效益,把粗放型轉為集約型,而不是單純地轉行業。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是轉行發展新興産業固然是産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但不是惟一途徑。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着眼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許多地方都將産業結構轉型升級作為一個時期的重點工作。但一些地方對於産業結構轉型升級存在認識誤區,由此帶來行動上的偏差,這就要求科學認識産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問題。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産業,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這種産業結構除了利潤率不高,還存在物質資源消耗大、對生態環境影響大等問題。因此,在我國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強化的背景下,無論是從成本效益的角度還是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考慮,都需要及時推進産業結構轉型升級。産業結構轉型升級迫在眉睫,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産業結構轉型升級中的“轉型”,其核心是轉變經濟增長的
“類型”,即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産出、低質量、低效益轉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産出、高質量、高效益,把粗放型轉為集約型,而不是單純的轉行業。産業結構轉型升級中的“升級”既包括産業之間的升級,如在整個産業結構中由第一産業佔優勢比重逐級向第二、第三産業佔優勢比重演進,也包括産業內的升級,即某一産業內部的加工和再加工程度逐步向縱深化發展,實現技術集約化並不斷提高生産效率。只有正確理解産業結構轉型升級的真正內涵,才能避免在實踐中出現偏差。 在推進産業結構轉型過程中,存在一些誤區。如一些地方認為轉型升級就是淘汰傳統産業,尤其是一些夕陽産業轉而發展新興産業,因而一哄而上去追逐新興産業。發展新興産業固然是産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但不是惟一途徑。各地應按照中央指示精神和自身條件,合理規劃、量力而行。嚴格而論,沒有絕對的夕陽産業,只有夕陽技術或夕陽思維。同樣是製作服裝,歐洲一些企業的獲利能力就強於許多高科技産業;而許多看似風光的高科技産業,卻因為産能膨脹轉瞬間堆積起大量不良資産。傳統産業只要能在技術和管理上進行升級,仍可變成現代産業。 再如,為了實現産業結構轉型升級,一些地方搞
“一刀切”,要求區域內所有城市第三産業增加值都必須超過第二産業增加值,其實不盡合理。第三産業增加值超過第二産業增加值是産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表現,但並不是對所有區域、所有城市的統一要求。相對而言,特大城市更適合於發展第三産業。因此,其他城市不能簡單地以服務業佔比來衡量當地的轉型升級成效。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充分發揮企業的主力軍地位對於地方政府和企業來説,爭取項目比進行自主創新更有利可圖、更實惠、來錢更快,由此産生的消極後果就是放鬆了技術創新和提高效率的努力。 我國經濟發展模式正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機,成敗與否取決於能不能抓住機遇、依靠誰實現這一轉型、靠什麼實現轉型。十七大報告在闡述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問題時,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放在第一位,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經濟發展模式的成功轉型要依靠企業,而企業要依靠自主創新來實現發展的轉型。明確地講,企業必須從低成本的勞動力或自然資源之類的比較優勢,轉移到依靠創造的競爭優勢,即來自有效率的、獨特的産品和生産過程的競爭優勢。我們應當認識到,自主創新是企業提升競爭優勢的必然方向,它不僅是經濟持續增長的源泉,而且是我國産業走向國際分工高端地位的可靠支撐。 我國原有的政府主導一切的慣性難以一下子克服,許多地方要發展哪些産業,以哪些産業作為支柱産業,以至重點扶持哪些企業都是由當地黨政領導決定。對於地方政府和企業來説,爭取項目比進行自主創新更有利可圖、更實惠、來錢更快,由此産生的消極後果就是放鬆了技術創新和提高效率的努力。此外,一些地方和一些産業想通過行政力量來保護原有利益格局,只要格局不變就可以獲得穩定的利益,這不利於創新引導的要素優化配置。許多企業依靠建立在低成本上的價格競爭優勢,而這種低成本不是來源於技術和工藝創新,而是靠政府長期維持低廉的要素價格。在創新激勵方面,長期以來我國養成了吃大鍋飯的習慣,對創新既缺乏鼓勵,又缺乏保護和尊重,企業間盛行對新技術和新産品的模仿,使創新者的利益受到侵害,打擊了人們的創新積極性,那些有能力進行技術創新的企業和個人的潛力沒有得到正常發揮。 針對以上這些情況,企業應當根據市場信息、自身實力和本産業的發展方向量力而行,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我國正處於産業升級和結構轉型的階段,這個階段肯定是痛苦的,特別是那些勞動力密集型企業。當前土地、資源、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壓力,環境成本內部化的壓力,都説明逼迫經濟轉型的力量正在集聚。企業的發展必須由主要依賴廉價生産要素,轉向主要依靠自主創新帶來的競爭優勢,哪一家企業對此已有準備,並實現轉型,它就會在日益激烈的世界競爭中處於主動。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求全方位轉變産業結構轉型,必須解決資源型與非資源型問題、環保型與非環保型問題、粗放型與高科技型問題,啟動並大力扶持發展非資源型、環保型、高科技型的新興産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 産業結構轉型,就是要解決産業結構不合理,特別是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的突出矛盾。必須解決資源型與非資源型問題、環保型與非環保型問題、粗放型與高科技型問題,啟動並大力扶持發展非資源型、環保型、高科技型的新興産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 城鎮化轉型,就是要按照區域性中心城市要求,解決城市輻射帶動力弱、城鄉二元分割、農村發展滯後的問題。通過加快新農村建設、加快城鎮化,拓展城鎮空間,完善城鎮功能,提高城鎮承載力,形成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 生態環境轉型,就是要解決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破壞加劇的問題,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城市。牢固樹立“生態為本”“環保優先”理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拓寬循環經濟領域,完善節能減排機制,加快生態建設工程,建設生態文明。 社會建設轉型,就是要解決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忽視社會發展,以致社會事業滯後的問題。要加大政策、資金、項目扶持力度,着力統籌城鄉教育、文化、衞生、社會保障協調發展,提高發展成果“普惠率”“共享率”,提高“居民幸福指數”。有效解決城鄉差別、貧富差距過大問題,讓發展惠及人民,讓社會更加和諧。 政府職能轉型,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更重要的要實現政府治理方式的轉變,要為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産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務。從企業發展的內在要求看,無論是民營經濟的發展,還是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關鍵在於政府確實把經濟管理職能轉到主要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上來;重建社會信用體系,規範社會秩序,建設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建設一個講誠信、有公信力的政府;建立公共財政體制,加快政府的宏觀經濟體制改革。在我國經濟轉軌的關鍵時期,政府轉型已成為經濟轉型中最具實質性和關鍵性的改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