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埋有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師靈骨,西安興教寺申遺,如今卻拆起了廟,這事寺方和拆方解釋得有點複雜,都沒説全。翻譯成百姓的話就好理解了,就是西安借申遺拆除僧人的生活區,僧人一看沒地方吃住,就自己申請退出申遺。 申遺就申遺,大好事,好端端地怎麼拆起廟來了? 從消息看,西安方面藉&申遺,要拆除興教寺三分之二的建築,包括寺院僧人生活區的僧舍、齋堂、方丈樓等等。拆除後只剩下院內埋葬玄奘及兩個徒弟的三座塔、大雄寶殿、法堂、臥佛殿、藏經樓、山門和東西配房。再次翻譯成百姓話就是,把遺産留下,把其他的配套輔助建築都拆了。 這事有點不合常理,只能説是個餿主意。僧人生活在此,礙了誰的事?恐怕是礙了一些人借機生財的事。此前就有消息稱,興教寺大規模拆遷是為在其周邊建設“興教寺佛教文化旅游景區”,當地政府也確曾就此項目進行過招商引資。但據稱申遺後這個項目就放棄了。但借申遺發財的想法有沒有放棄,是否變得更加隱蔽,我們不得而知。 誠然,這些僧舍、禪堂,有的建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當然和文物不是一回事。儘管西安方面也請來北京的申遺專家,實際看了以後認為這幾個建築都不符合申遺要求,要拆的這幾個建築都離塔太近了云云。但文物也不是拒絕人間煙火,就要排斥後世建築,有你沒我,有我沒你的。即使真的不符合申遺要求,但大規模拆遷這種事,也涉及僧人利益,豈能説拆就拆? 文化遺産也決不是孤立的存在,在其歷史相衍的過程中,總是與當時的物事相融合,又形成新的文化積澱。換言之,這種文化遺産,是活的歷史,沒有僧人,遺産還是遺産嗎?在某種意義上説,僧人的活動,與埋有高僧靈骨的塔,已經渾然一體,本身亦是寺廟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缺一不可。怎麼如今單單要把僧人趕到一邊去? 申請文化遺産,體現的是一種可貴的文化意識。但一些地方申遺,保護文物只是輔助性的,真正的目的是生財,借機帶動旅游和當地發展等等。也不能説這種想法不好,若能兩全,豈非齊美?壞就壞在生財的目的佔了主導,為達此目的不惜讓文物保護服從於自己。如此糊塗蠻幹,打着文物保護的旗號,幹着毀文化的勾當。但願西安方面自警,不要誤入歧途,若然無此歪想,也要遵守申遺的科學規範,維護僧人權益。不能以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為代價來達到某種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