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比賽,如果裁判帶頭無視規則,大概會引來噓聲一片。本該站在監督和仲裁糾紛位置的裁判,一旦找不準自己的定位,不管站在哪邊,都是另一邊的災難。
市場也是如此,本該擔任裁判員的政府部門,一旦找不準定位,立刻會造成混亂。近期關於政府干涉市場的事件,最典型的就是微信到底應不應該收費的問題。以發改委和工信部為代表的官員在公開和私下場合不約而同地&&,微信收費是為了騰訊將來的發展着想,不收費的服務無以為繼。
如果這些官員的身後沒有中國移動等網絡運營商運作的身影,他們的發言一般會被市場視為笑談:皇帝不急那誰急。可一旦涉及到網絡運營商的身影,利益鏈條立刻浮上水面,到底是誰必須去向微信收費,微信收費的最大受益方是誰?
答案連普通民眾都能回答上來,如果微信真的收費了,本可置身事外起監督作用的政府部門可謂名聲掃地。即使沒有發生利益輸送,也會令人産生瓜田李下的聯想。
而不久前的一則新聞則更令人啼笑皆非,上月28日有關部門&&,由於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符合國家食品包裝用具相關標準以及有利於節能等特點,決定將這種産品從産業結構指導目錄淘汰類中刪除,允許生産使用。久別14年的一次性發泡餐具就此悄悄回到我們身邊。
這次解禁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速度出人意料地快。面對公眾的質疑,有專家出來解釋説,因為現在的廢品回收和處理能力得到提升,因此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又不會因為無法分解而影響環境了。
短短14年內科技竟然如此進步,真是可喜可賀。在市場並未産生對發泡餐具的需求的情況下,有關部門又一次將這一危害不明的物品推向市場,難怪民間有謠傳説有關部門收了發泡餐具生産企業的450萬元“公關費”。
站在冷靜的旁觀者角度必須公允地説,管理部門絕對不會為了450萬元折腰的。但如此突然改變的兩極政策態度,不由得不讓人浮想聯翩。為了別被懷疑成黑哨,裁判應該想清楚什麼該幹什麼不該幹。
此外還有官員對於“禁酒令”&&出了憂慮,認為這會影響到內需。
面對市場,很多政府部門經常出現各種好心辦壞事的情況。要説為國民經濟操心的心,相信這些部委的官員都具備。但怎麼操心,如何保證經濟快速穩健發展,並不是管得越細越好,也不是親自上場以身作則好。
古話雲無為而治,對於有些愛操心的部門應該有借鑒作用。該管的管,不該管的就別瞎插手。微信到底應不應該收費,讓運營商和騰訊等軟體供應商去辯論,無論最後收還是不收,都是市場博弈的結果。
而官方一旦介入,無論微信收費與否,都變成了一種政策意味濃重的事件,甚至會影響到將來的相關産品收益分配。
善良地勸一句,您又沒拿黑哨的錢,何必做那黑哨的事兒呢?